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马克·吕布:“我确实无法掩饰对中国的喜爱”
2010-07-27 15:02 作者:文◇本刊记者 张 曼

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符号开始闯入了马克·吕布的镜头。上海是他光顾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他拍气势恢宏的杨浦大桥;拍外滩时尚餐馆的窗台外巨大的可口可乐商标,它正对着上海港和天空映衬下浦东建筑群的轮廓;也拍拆除的房屋残骸组成的抽象构图;拍城市里无所不在各式各样的广告。

“我非常热爱东方,远远超过我们的城市,或者我们成长的家乡。我们总是被相反的、不同的东西所吸引。当我到东方时,我发现东方确实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思考方式、行为和文化都截然不同。”他也难掩担忧,“现在,所有的事都对齐了……中国再也不是远东,它已经变成远西了。”

“摄影之于我,是一种令我近乎着魔的情感。”

事实上,与摄影旅程中某个引人流连的地点相比,更令马克·吕布着魔的是摄影本身。

八岁那年,在路边骑车的马克·吕布被一对情侣拦下来,他们招呼他为他们拍照。在端着相机的马克面前,这对情侣摆好姿势,亲热的搂着,害羞的马克连看都不敢看一眼,就胡乱按下了快门,递过相机骑车跑掉了。这是他无缘看到又念念不忘的“生平第一照”。

几年后,父亲把自己一战时用过的便携相机送给了他。在1937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他用这个袖珍相机拍下了第一组照片。

 
展览海报

中学毕业后,仰仗着不错的几何成绩,马克·吕布进入了里昂的一所工科院校学习,而后顺理成章地进了一家玻璃厂的绘图室工作。在闲散无聊的日子里,他开始在脑海中重温儿时周游世界的梦想,要知道,父亲的环球旅行的日记曾经把他迷得神魂颠倒。

在工作之余,他也拍一些照片。1952年,马克·吕布利用一个星期的短假跑去为里昂文化节拍片子,也许是受了内心深处梦想的蛊惑和召唤,他“竟然忘了回工厂干活”。此后,步入而立之年的马克·吕布就真的就像儿时所憧憬的那样,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向摄影这块领域迈出了试探性的脚步。

马克·吕布是幸运的。在离开工厂的前一年,作为业余摄影师的他就遇到了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的布列松。从认识那天开始,马克·吕布和布列松一直保持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后者让他看到了成为职业摄影师的可能。那时布列松刚从遥远的中国回来,用整整12个月的时间记录了新中国的诞生历程。

初到巴黎,马克·吕布站在盘旋而上的窄小楼梯上,拍那些正在为埃菲尔特塔刷漆的工人们。这张名为《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的照片发表后,他一举成名,并成为他进入马格南图片社的敲门砖。

在马格南,马克·吕布对摄影的热情被彻底燃起了。马格南的摄影师们从不谈及自己的作品,只津津乐道于所到之处,给了他数不清的建议:从以色列怎样换护照到埃及;怎样对印尼人的礼物表示答谢;怎样在雅典普拉卡找到正宗的好饭馆……

1955年,马克·吕布背起行囊奔向了他向往已久的东方,横越中东和阿富汗到达印度,而后又进入中国。自此,他的脚步不再停歇,遍及世界各地。

在摄影旅程中,他的能量仿佛用之不竭。“远胜于某种专业技术。摄影之于我,是一种令我近乎着魔的情感。”他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