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马克·吕布:“我确实无法掩饰对中国的喜爱”
2010-07-27 15:02 作者:文◇本刊记者 张 曼

在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的展厅里游荡,你总能为这个法国老头作品里的幽默和机智所折服,那是镜头所捕捉的一个庞杂而妙趣横生的世界,是“老马克”(年轻的中国摄影师们喜欢这么称呼他)的世界,也是大多时我们身处其间却又视而不见的世界。

作为今年“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活动之一,这场名为《直觉的瞬间: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3、4月份在上海亮相,而后又移师北京,出现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的展厅里。

“我确实无法掩饰对中国的喜爱”

算上此次赴沪筹备展览,马克·吕布已经来中国23次了,分布在半个多世纪时间里。1957年、1965年、1971年、1978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几乎年年都来,有人说他对中国简直着了魔。

“有传言说我一生都不停地去中国又回中国。这不完全准确,但我确实无法掩饰对中国的喜爱:我喜欢回去重游那些自然风光,那些尤其是对我来说意义非凡的城市;我喜欢和我的中国摄影师朋友们重逢。如果把我所有的行程加起来,我可能会发现,从1957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开始,我在中国的旅行占据了一生中的两到三年。”

 
《琉璃厂》

1953年,马克·吕布加入了马格南图片社。享誉世界的马格南图片社成立于1947年,合伙人是四位自由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罗伯特·卡帕、乔治·罗杰以及大卫·西蒙。

作为马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马克·吕布迫不及待地踏上了他的第一次远东之旅。1957年,在结束印度的行程后,他辗转前往中国,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二次为期5个月的长途旅行,也开启了他和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

对一个西方摄影师来说,新旧交替时代的中国,既充满着疑问,也极富吸引力。

“要理解中国人如何去想、如何感受简直太困难了,我不得不把那种精妙的分析和叙述让别人去干。发现中国的最好办法或许是用你自己的眼睛,在这里比起任何地方,关注细节和运动都更能带来知识与理解。”他选择了凭借直觉,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和记录者,力图去寻找“比历史本身还要古老”的文明所蕴含的永恒。

此次展览,马克·吕布赠送给上海美术馆收藏的6件作品中,就有第二次来华时拍摄的《琉璃厂》。在琉璃厂买东西时,他把镜头对准窗外,画面正好被窗户分割成几个独立的小格,北京琉璃厂冷清而萧条的街景、台阶上无所事事的人们……这幅构图别致的照片,如今看来仿佛是1965年中国社会的一个小注脚。

比起宏大的工业化建筑,他更加关注的是历史变化下人的命运和生活。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他的镜头下呈现的是王府井大街上优雅的贵妇;长江边上吃力干活的拖拽工;吃饭时帽檐上仍然夹着护目镜的钢铁厂工程师;北京大街上表演碎石的演员;站岗的年轻士兵……

他喜欢故地重游,拜访那些他曾经拍过的对象,从中探寻让他兴奋的变化。直到3月的展览上,他还念念不忘1971年他拍过的那个漂亮的上海芭蕾舞演员,期待和她再次见面,幸运的是他真的找到了她。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