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青年评话艺人李刚自创的《文革风云》带起了一股评话热,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书场首次公演时,15天创下了2万元的票房最高纪录。之后他又推出了《改革风云》、《反贪风云》等系列长篇评话,尽管一些专家对其艺术水准和情节可靠性有所保留,但深受听众欢迎。有的上海书迷为听他的书,连夜赶到苏州住下,第二天起一大早去买4元的书场门票抢好座。
2010年春节期间,草根艺人惠中秋在光裕书厅开讲《评弹皇帝与评弹才子》,正座160位外还加座100位,创下了光裕书厅的日上座最高纪录。5月初,他在评博书场开讲长篇评弹选回。开讲前三天所有的240张普通正座票就已售完,加座也售出了100余张。
苏州评弹学校的学生们正在刻苦学习评弹表演
这两位艺人的共同点,是擅长创作与现实贴近、信息量大的新书目。“时代变了,像当年的老先生们那样坐在台上,我说什么你们就只能听什么的模式有点行不通了。信息化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听众不可能受我们主观的影响,他们需要信息、喜欢发现,甚至还有思考。”李刚说。
但长篇评话的创作对艺人的要求极高,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长期的勤奋刻苦。惠中秋用18年的时间创作了《百年才子》等18部长篇评话,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写一部书,收集阅读资料和实地考察要三个月,日以继夜地写也要三个月。”
令一些评弹研究者感到忧虑的是,在社会整体浮躁的环境下,很多评弹学校的学生只会唱较为轻松、收入较快的弹词开篇,不愿花力气学习长篇评话;一些艺人也无法静下心来搞新长篇评话的创作。这也是评弹传承中最大的问题之一。
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一生喜爱评弹,既是老听客也是研究者。他收藏的560余盒评弹音像资料如今保存在苏州评弹博物馆。对于评弹,他曾经给出很多的建议,包括“新书三分好就鼓掌”“(新书旧书)两条腿走路”等等。1981年,他在与时任上海评弹团团长的吴宗锡谈评弹改革时,鼓励评弹“出人,出书,走正路”。现今看来,这三十年前的建议似乎依然还是评弹传承和发展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