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来,国家对评弹的保护和发展加大了投入。当前,评弹书场、光裕社及梅竹社这三大书场都是由国家拨款支持运营的公益单位。袁小良说,公益书场关注得更多的是社会效益。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社会非常重要。许多老年人如今已经离不开书场,把听书作为每天的必修功课,甚至比吃饭更要紧。有的老人上午九点钟就过来了。如果停演一天,他们就感到很失落。”袁小良说。
相比之下,自负盈亏的私人书场压力要大得多。一位书场老板说,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低票价时代,如果提高票价,他们就不愿意来了。
曾经分管过评弹工作的昆曲名家顾笃簧认为,评弹能够满足老年社会的需要,本身并非坏事。他在文章《漫谈评弹》里说道:“听评弹要有闲,要静得下心来,目前的青年人做不到,那是勉强不来的。……评弹艺术贵于‘落静功’,愿意寻找宁静的人才去听书。反过来说,听书能使人静下心来,这才是评弹深层次的社会功能。”
苏州留园内的演出
目前书场里的老年听众,并不都是听了几十年的“老听客”,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年新听众”,即退了休以后才开始喜欢上评弹的。
为了能够扩大评弹受众的年龄范围,评弹博物馆这几年也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例如评弹进高校、评弹进社区、评弹沙龙、评弹进中小学校等等,希望能吸引到更多年轻人尤其是社会中坚力量。袁小良本人也上电视当主持,给报纸写专栏,几年前还高调地给某国际知名汽车担任形象代言人。用他的话说,这些举动都是想把评弹包装得更加时尚,改变年轻人对于评弹“老气横秋”的刻板印象。
“虽然评弹的定位是在中老年人,但我们自己不能暮气沉沉,而是要让青年们听到评弹、记住评弹、喜欢评弹,给他们留一个好的印象。他们现在没时间听没关系,到老了再没有精力去蹦迪去飙车时,就会想到评弹的清幽韵致。这样,评弹的生命力将永远都不会衰竭。”袁小良说。
出人、出书、走正路
易中天的《品三国》的走红,引起了一些评弹业内人士和研究者的思考:同样是用通俗语言讲述古代的故事,为什么易中天能够吸引那么多的观众,包括青年观众,而评弹却要为上座率发愁?
顾笃簧认为,论语言技巧,许多评弹艺人比起易中天来要高明得多,差距在于内容的知识含量。喜欢易中天的听众多是为了求知,但又苦于没有时间和耐心去读书;如果评弹能够又娱乐,又长知识长阅历,一定会比现在更受欢迎。
最能承载这一功能的是长篇评话。作为评弹艺术的核心,长篇评话最能够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历史进程,展现艺术的细腻之美。每一回结尾留下的悬念(“关子”)环环相扣,是让观众反复再来的上座率的保证,正所谓“关子毒如砒”。历史上,评弹传统的经典书目达100多部,以前的评弹名家(“响档”),每个人都有一两部自己的“看家书”。
网狮园评弹表演
许多评弹专家呼吁,在加大传统书目的整理和继承的同时,应该加大力度创新,多创作一些反映现实生活、能够触及回答当前社会问题的长篇评话,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