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评弹:慢艺术的当下困境
2010-07-27 14:26 作者:文◇本刊记者 龚 寒

评弹以细腻见长也是它能雅俗共赏的原因。好的评话文本,并不逊色于原著。著名学者郑振铎曾多次赞扬:“弹词之叙述与描写,较之《好逑传》、《隋唐演义》诸书,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通俗细腻的内容,加上软糯的吴语,婉转悦耳的弹词,以及长期以来的文化熏陶,使得评弹在江浙沪拥有数量庞大的爱好者,而海外则称其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真正的东方的声音”。

 
评弹博物馆

民国时期,评弹在上海鼎盛一时。据当时《申报》的文章统计,1938年上海每天各电台的评弹节目加起来有100多档。直到五六十年代,评弹依然繁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苏州14.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遍布1000多个书场,“步步抬头见书场,处处耳闻弦索声”。

进入90年代,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评弹的观众开始流失,书场锐减,许多艺人因收入低而转行。目前,江、浙、沪的评弹书场只剩100多家。

2002年,为了留住这“中国最美的声音”,评弹参加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最终落选。

申报世界遗产需要两大条件:第一,该遗产是珍稀的、有代表性的,能反映一个民族曾经达到的文明高度;第二,该遗产处于濒危状态,亟须抢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尽管评弹的艺术价值很高,但和古琴、昆曲等堪称“活化石”的濒危艺术相比,它的生存状态好太多了。当时江、浙、沪有10多个评弹团,每年有8000多场评弹演出,拥有数百万评弹观众。而昆曲已经几乎快没有人听了。

评弹的地位因而显得尴尬:一方面,相比于濒危剧种,它依然有市场;但另一方面,它确实日趋式微,面临着市场萎缩、人才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最大的危机就是观众的老龄化,而对评弹感兴趣的新的年轻观众却极少。

观众老龄化的危机

现在苏州约有50多家书场,规模较大的却只剩3家:光裕社、评弹博物馆的评弹书场以及梅竹社。光裕社原名“光裕会所”,曾是苏州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最负盛名。

大大小小的书场里,观众基本上都是老人,被戏称为“白茫茫一片”。电视及广播里的评弹栏目的受众也是如此。由于老人的作息习惯,当前的书场基本上都是白天的下午场。一些书场为了吸引白天上班的年轻人,曾经开过夜场,但最终还是取消了。

评弹博物馆馆长助理、国家一级演员袁小良认为,评弹的表演形式决定了它就是一个中老年的艺术。

 
艺人夸张幽默的表演

“首先,评弹以长篇为主,就好像电视连续剧,有的长篇要说一个月。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它为赋闲在家的太太小姐们所喜爱。但如今,除了退休的老人,谁还能有时间长期听?其次,评弹艺术是慢热型的,细水长流。对于习惯现代社会快餐文化的年轻人来说,评弹太慢了。”

观众老龄化带来的首要问题,便是消费能力不足。为了照顾到中老年群体的经济水平,书场的票价普遍偏低。以评博书场为例,位置最好的状元桌的票价也不过5元,其余普通座均是4元,还赠茶水一杯。乡镇的书场票价更低,仅为1元或2元。

“不算艺人的酬劳,只算上房钱、水钱、电钱、茶叶钱,都是亏本的。”袁小良说。“艺人表演一场下来需要两个小时,中间只休息十分钟,但最后也只能获得100至200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