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评弹:慢艺术的当下困境
2010-07-27 14:26 作者:文◇本刊记者 龚 寒

苏州评弹博物馆位于幽静的平江路张家巷,是一处清末的三进大宅。门上的楹联写着:“论世三千余年惟妙惟肖,弹词二十四史亦庄亦谐”。

评弹博物馆的隔壁就是昆曲博物馆。因为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声名鹊起,到昆曲博物馆参观的人多了起来。相比之下,评弹博物馆平静如旧——上午免费开放供游客参观,下午一点半至三点半是售票的评弹书场。

 
新篇《四大美人》
 

这天上演的书目是长篇评话《三更天》。台上的男艺人一身枣红长衫,手执三弦,女艺人身着亮红夹袄,轻抚琵琶。充满江南韵味的吴侬软语伴着琵琶三弦的叮咚声,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给人的感觉正是台上横匾里的那四个字——“珠落玉盘”。

台下的五六十位听客全是老人,或是慢慢喝着赠送的茶水,或是嗑着自带的瓜子。书场里很安静,台下没有喧哗,也没有叫好。每当台上的说唱告一段落时,能听到的只有极轻而脆的嗑瓜子声,透着闲适和随意。

工作人员介绍说,许多老听客买的是联票,常年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对于他们来说,听书是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一天不来,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衰弱与濒危之间

评弹是一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民间说唱艺术,说表细腻,弹词优美,具有江南的独特韵味。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至17世纪的明末清初。苏州繁荣的商品经济使得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从而为通俗艺术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到了清代乾隆(1736-1796)时期,评弹已走进街头巷尾的茶馆,出入达官显贵家的堂会,成为江南市民阶层最主要的精神消费。

评弹研究者潘讯认为,评弹雅致细腻的美学风格,源自于由苏州文化衍生而来的江南吴地文化。无论是对书中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还是对环境的繁缛细碎的描写,抑或是各色小人物之间的市井对话,都与这种江南特有的文化氛围融为一体。

评弹的细腻是出了名的,往往将原著中一个简单的情节演化成扣人心弦的大段内容。《珍珠塔》里“陈翠娥下扶梯”一回,女主人公听闻未婚夫归来,内心为是否该下楼见他而思虑再三,百转千回。说书人连续讲了三天,女主人公才下了一级台阶。

更为夸张的例子,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里说到,一位评弹艺人说到《水浒》中“石秀劫法场”一回时,连说六天,石秀的腿依然搁在酒楼的栏杆上,直到第七天才往下跳,但观众却听得津津有味。



1   2   3   4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