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博物馆位于幽静的平江路张家巷,是一处清末的三进大宅。门上的楹联写着:“论世三千余年惟妙惟肖,弹词二十四史亦庄亦谐”。
评弹博物馆的隔壁就是昆曲博物馆。因为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声名鹊起,到昆曲博物馆参观的人多了起来。相比之下,评弹博物馆平静如旧——上午免费开放供游客参观,下午一点半至三点半是售票的评弹书场。
新篇《四大美人》
这天上演的书目是长篇评话《三更天》。台上的男艺人一身枣红长衫,手执三弦,女艺人身着亮红夹袄,轻抚琵琶。充满江南韵味的吴侬软语伴着琵琶三弦的叮咚声,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给人的感觉正是台上横匾里的那四个字——“珠落玉盘”。
台下的五六十位听客全是老人,或是慢慢喝着赠送的茶水,或是嗑着自带的瓜子。书场里很安静,台下没有喧哗,也没有叫好。每当台上的说唱告一段落时,能听到的只有极轻而脆的嗑瓜子声,透着闲适和随意。
工作人员介绍说,许多老听客买的是联票,常年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对于他们来说,听书是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一天不来,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衰弱与濒危之间
评弹是一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民间说唱艺术,说表细腻,弹词优美,具有江南的独特韵味。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至17世纪的明末清初。苏州繁荣的商品经济使得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从而为通俗艺术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到了清代乾隆(1736-1796)时期,评弹已走进街头巷尾的茶馆,出入达官显贵家的堂会,成为江南市民阶层最主要的精神消费。
评弹研究者潘讯认为,评弹雅致细腻的美学风格,源自于由苏州文化衍生而来的江南吴地文化。无论是对书中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还是对环境的繁缛细碎的描写,抑或是各色小人物之间的市井对话,都与这种江南特有的文化氛围融为一体。
评弹的细腻是出了名的,往往将原著中一个简单的情节演化成扣人心弦的大段内容。《珍珠塔》里“陈翠娥下扶梯”一回,女主人公听闻未婚夫归来,内心为是否该下楼见他而思虑再三,百转千回。说书人连续讲了三天,女主人公才下了一级台阶。
更为夸张的例子,是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里说到,一位评弹艺人说到《水浒》中“石秀劫法场”一回时,连说六天,石秀的腿依然搁在酒楼的栏杆上,直到第七天才往下跳,但观众却听得津津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