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社会
电视相亲:消费社会的婚恋标本
2010-07-26 15:23 作者:文◇本刊记者 张 曼

要知道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有多火,看看活跃在同名百度贴吧里100多万粉丝就能略知一二;如果还不够,再听听6月6号节目主持人孟非开场白,“排队报名参加非诚勿扰的男女观众,到上周已经有十六七万人”。

自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这个自我定位为“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就蹿红了大江南北,创造了收视率奇迹:到3月14日,《非诚勿扰》已经登上综艺节目收视率冠军宝座,此后更是连续12周夺得全国卫视周收视总冠军和亚军。

从“玫瑰狂潮”到“非诚勿扰”

在《非诚勿扰》收视率扶摇直上的前后,中国的各大电视台的同类相亲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去年年底,山东电视台的《爱情来敲门》和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几乎在同一时间推出,浙江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安徽卫视、东方卫视也相继踏入了“电视相亲”竞争序列中。

其实,婚恋类的电视节目对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

早在1998年,湖南卫视就曾制作播出过《玫瑰之约》,形式上借鉴了台湾的电视节目《非常男女》,首开了大陆电视媒体婚恋节目之先,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掀起了一股“玫瑰狂潮”。这个节目一直做到了2006年。制片人刘蕾几年后回顾说,我认为不是婚恋节目老套了,而是速配模式不适应时代了,给人感觉在作秀,不自然,要在一个小时里完成谈婚论嫁,很不现实。

2009年底,刘蕾又带着《我们约会吧》亮相湖南卫视,节目形式从《玫瑰之约》时的速配模式转向新派交友,以“单身族群”为核心,旨在搭建一个真实交友平台,被称为“中国第一档单身潮人交友互动真实秀”。现场由10名男生和20名女生参加,参与的男女嘉宾大胆直白进行爱情“拷问”。这档“潮人们的集体相亲”节目播出伊始,就因此贴近年轻人的情感生活而拥有不俗的收视率。

一个月后,江苏卫视推出同类节目《非诚勿扰》,节目中一般有24位单身女生,她们在“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三个环节中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男嘉宾的去留,留下来的男嘉宾再通过“男生权利”环节来选择意中人。

凭借着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的强大平台,这两档婚恋交友节目在同类节目中一直处于佼佼者的地位。其中,《非诚勿扰》颇有后来者居上之势,短短三个月就在收视率上超过了对手,成了老少咸宜的综艺节目和街头巷尾的谈资。

“有时候周末看,有时候上网看,基本上没怎么落下”,在证券公司工作的王娜告诉记者,不少同事也是这个节目的忠实观众,有些单身者还跃跃欲试,想报名参加。“虽然总是很难看到配对成功的,但内容还比较有意思,她们(女嘉宾)很敢说。”她说。

“我还是坐在宝马里边哭吧”

不可否认的是,“很敢说”的这些男女嘉宾为婚恋节目制造了大量话题,这也是节目在短期内得以走红的重要原因。

有人没看过《非诚勿扰》,但肯定耳闻过女嘉宾马诺的名言。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媒体都对这个22岁的中国女孩表达了关注。在《今日美国》刊载的名为《中国人被电视相亲征服了》文章中提到:

“那个年轻男子问的问题很简单:‘你愿意经常跟我一起骑自行车吗?’在毛时代,这个自行车王国里很多求婚者问这样的问题都能达到目的……她笑着在无数中国电视观众的注视下给出一个令对方手足无措的回答:就算约会出了问题,‘我还是坐在宝马里边哭吧’。像马诺这样22岁的‘物质女孩’使《非诚勿扰》及其竞争对手《我们约会吧》一跃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电视节目。”



1   2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