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逢山必有“客”,早期从大陆移民到台湾的客家人多择山而居,位于台湾岛北部偏南沿海地区的苗栗县是台湾的三大客家庄之一,客家人占总人口七成左右,由于山多、田少,素有“山城”之称。
客家文化在苗栗的保存是最完整和最经典的,木雕之旅、铁道之旅、美食之旅以及当地少数民族赛夏人的矮灵祭表演,无不令游客可以深度感受这个地方最真切的客家文化。
三义的木雕风华
多山的苗栗县,东境盘踞着台湾第二高峰雪山,靠山吃山,苗栗的物产多缘山而来。昔日山区尽是原始樟木林,造就了位于苗栗县南端的三义——木雕业的崛起。这里,不但有闻名宝岛的木雕街,还建有全台唯一一座木雕博物馆。木雕已成为三义的最佳“代言人”,吸引了字画艺术、陶艺、铜雕、铁雕等艺术工作者进驻,成为艺术创作者的桃花源。
2009年底,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曾参观三义木雕博物馆,馆方也特别安排木雕师傅当场表演雕刻工夫,令陈会长赞叹不已!
三义木雕的兴盛历史并不很长。1918年,三义乡村民吴进宝在开发坡地时,无意中发现遍地都是因久经白蚁蠹蚀,风雨侵袭,而奇形怪状的樟木枯树头。他把它们稍加磨光、加工、涂上漆面成为家庭装饰品。后来吴先生遇到有识之士,发现其极具艺术价值,他也随之研究美化、加工、制成成品,进而大量加工生产、营业、贩卖、形成了雕刻事业。如今,在三义乡几乎有一半的村民以木雕业为主。雕刻的木材,以樟木、桧木、杉木、杉柏及檀香木为主,取之于阿里山、大雪山及本地,后来也用进口木材。雕刻的产品,包括包装品、日常用品等。
客家擂茶
大陆游客多去著名的木雕聚集地——三义水美街,街上的雕刻店林林总总大概有二百余家,大如原木桌椅、屏风、壁饰,小至人像动物、虫鱼鸟兽,一应俱全。既有天然奇珍异木的艺术品,也有日常生活用品及至玩具等雕刻成品。
三义在经年累月中养成了浓郁的艺文气息,位于神雕村街尾的苗栗县三义木雕博物馆,于1995年开馆,以收藏并展示木雕艺术精品为主,包括各国土著民族木雕、台湾木雕艺术等,步入木雕博物馆就如同进入了艺术宫殿,多姿多彩的雕刻让人目不暇接。博物馆共收藏了近500件作品,其中不少出自名师之手,代表着台湾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展馆空间共分三层,地下一楼就为木雕艺廊,定期邀请木雕艺术家参展,以期为木雕艺术注入现代和创新的生命。那里有个小纪念品店,卡通木偶、木风铃、木罐、木瓶、木碗、木棋等,令人应接不暇。学生族尤其钟情一种木制钥匙链——“追分”至“成功”!这是台湾的两个地名,一个在台北、一个在高雄,但叠加的意义,不言自喻!
到三义“丫箱宝”来涂“鸭”吧
在三义乡重河路,有一个以卖鸭而闻名的木作坊——“丫箱宝”。刚到入口处,就已经看到这里摆着各种样式的木制作品——青蛙、小鸭、小猪、小猫、蝴蝶、猫头鹰……也愈加好奇,这家店为什么有个怪怪的名字——“丫箱宝”?!
原来,“丫箱宝”的前身为创立于1963年的双峰木鸭工厂,主要为欧美、日本等国家制作木鸭、水鸟等彩绘木雕制品。当时的彩绘木鸭,主要在打猎时被放在池塘中“色诱”野鸭,猎人则吹着模仿鸭子叫声的哨子,令鸭子毫无戒心地飞进池塘歇息,继而被人射杀。上个世纪80年代,双峰木鸭工厂的生意好到“不管生产什么东西都有人要”的地步,但随着人类保育意识提高,彩绘木鸭最终摆脱血腥,变成精致的装饰和摆设。到了2002年,工厂几近关门,只剩下老板打理库存。为充分利用库存的白身木鸭,工厂改名为“丫箱宝”,尝试让顾客自己动手彩绘木鸭,就此转型为观光休闲、亲子旅游的“观光工场”。于是,每逢假日,便有不少人前来这间彩绘艺术木作坊,拣鸭、买鸭、学做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