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地,上海近年来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如何对现有的废旧物进行重复利用?在建筑材料上,废旧物再利用的安全性有多大?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汪维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今日中国:“沪上生态家”的理念有五种生态元素,其中之一是“废”,为什么会有这一项,这一创意是如何产生的?
汪维:绿色建筑就是要讲究节能减排。垃圾是城市很重的负担,垃圾输送,堆放,十分难办,尤其是堆放。
过去,上海的电厂烧煤每年要产生几百万吨粉煤灰。如今,粉煤灰可以用在建筑水泥里,粉煤灰变成了宝,买都买不到,也不再堆积成山。我们城市的固定废料很多,如果能充分利用起来,既可以减少堆放的场地,又可以减少运输费用,减少污染。
今日中国:“沪上生态家”用了多少固体废料?
汪维:我们是经过四年的时间来研究完成这个建筑的。我们提出,建筑材料全部都用固体废料。
第一,混凝土里的水泥70%是用粉煤灰和矿渣粉取代的,大量减少了水泥的使用。第二,混凝土里的石头,我们用的是工程爆破等拆下来的废土。另外,工地上,把废的混凝土抽掉钢筋重新加工成再生的混凝土。
虽然用的是废料,但是墙体的强度却达到了C40的标准,也就是400公斤承重能力的级别。
城市主题馆东西两侧外墙上在墙体材料外侧安装了约4000平方米立体生态绿化墙面,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墙
今日中国:变废为宝的理念在建筑材料上如何体现,比如盖一栋楼,多大程度上可以使用废旧物?
汪维:这栋建筑的原型在闵行区,是第一栋生态建筑示范楼,也是中国第一栋获得三星的绿色建筑,楼里的许多建筑材料用的是城市固体废料。2004年,废弃物做出的混凝土,标准只能达到C20,只能用在不承重的部分,比如垫层等。经过6年的研究,我们的废混凝土做的墙体已经可以达到C40,完全符合建筑上的要求。
外墙,我们用的是淤泥砖,是长江河道里的淤泥,烧制成的砖,中间有孔,保温隔热,不影响承重。
还有我们收集了15万块石库门拆迁下来的旧砖。内墙用了很多固体废料,如建筑垃圾制成的砖、粉煤灰做的砖、用长江口的细沙做的砖,还有用生活垃圾做的砖,以及电厂回收二氧化硫所产生的脱硫石膏做成的石膏板和砌块。
楼里的钢材也都是用废旧的钢材接起来的,木头也是再生木。
用固定废料建成的这栋楼,减排二氧化碳10%,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今日中国:用废物盖楼有多大的市场推广价值,这是未来建筑的趋势吗?
汪维:这种技术是可以推广的,目前,淤泥砖、建筑垃圾砖的成本还比较高,因为量还很小,大量推广以后,真的可以使城市很多废物,变废为宝。
我们的展示就是想让城市有关部门,包括领导和设计者了解到,城市的固体废料是有用的,可以在建筑上重新利用。希望他们能采取政策大力推广,真正把城市的固体废料利用起来,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石头是开山开出来的,水泥是高温烧出来的,这些要经过多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污染多少环境啊,这样重复利用是一举多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