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铭在南京艺术学院国画专业学习时,正是“八五”思潮余波未息之时,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着国内文学艺术,年轻的陈学铭面对光怪陆离的西方思想有些不知所措。毕业回到家乡后,回到自己的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环境中他才渐渐找到自己的出路是要回到传统,因为他知道大部分画家都是在自己熟悉和身边生活中挖掘,艺术在自己本土环境中才能成长。
陈学铭的画桌和画作
陈学铭当年的大学同学如今十有八九已经放弃国画,改行从事装潢设计,甚至房地产业,大部分已经身家不菲。靠拿工资养家的他就显得相形见绌。相聚时难免有些怀才不遇和生不逢时的失落,可当他坐在自己画案前,看到陪伴自己二十多年的笔墨纸砚,总有种不舍,“画本寂寞之道”,陈学铭总用这句话鼓励提醒自己。
有空陈学铭喜欢到无锡乡间走走,这是自己小时候长大的地方。“无锡乡间泥土的味道对我有特殊的吸引力,发展的城市被水泥包裹,只有在花草、山间、大自然中,才能找到心灵的归属。”
王大濛:“别人收集财富,我是收集美。”
王大濛这几天清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点上一支烟,坐在客厅沙发上端详面前明式翘头案上的一个石盆,这是他刚刚收进的一件藏品——明代汉白玉海棠盆。王大濛尤其喜爱它的古朴造型所体现出的文人气质。尽管已经收藏了近三十年,可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仍不禁要兴奋好几天。
王大濛和他的藏砚
现年53岁的王大濛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国画的教师,酷爱收藏,授课之余喜欢在无锡的收藏市场和古玩小贩那里淘宝。一个江南百姓家常见的脸盆架子被他当作花架放在客厅的一角,别有一番情趣。“别人收集财富,我是收集美。”在他看来,那些古人用的笔墨砚印、家具,甚至百姓用的一些日常用具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王大濛所藏名贵的田黄、鸡血石印章
在王大濛三百多平方米的家中,客厅、书房、阁楼、庭院,甚至花房都摆满了他的藏品,家具、匾额、瓷器,文房、石雕林林总总一千多件。无锡的历史上,多文人墨客,有大量文物遗留,身为书画家,他尤其钟爱收藏书画文房类,其中不乏精品。如今在市面已经难得一见的如明代王恂的山水、清代画家赵之谦的团扇,文房类有名贵的黄花梨笔筒、鸡血石印章,单精品砚台就有几十方。
一下午的时间王大濛为我们一一展示他的藏品,并且对每一件藏品的故事记忆犹新,津津乐道并且乐在其中。
近来王大濛的妻子去北京探望在那里工作的女儿。所以平时他就独自一人,偶尔有朋友过来闲聊。“即使我不出去,一个人也玩得很好,这么多宝贝陪着我,心中有一种淡淡的幸福。”谈话的时候,小狗“毛毛”乖乖地卧在他身边,一只收留的流浪猫不时在庭院和客厅之间走来走去,巡视一下。阳光透过落地窗照在精美的茶具上,茶香满室。“明末清初画家程邃曾刻一方印章:‘日长如小年’,我们现代人每天重复着相同的事情,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已经很难有这种闲淡心情了。”王大濛感慨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