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图片新闻
无锡:生活在诗情画意间
2010-06-13 11:26 作者:文图◇本刊记者 李 钺

自1978年起,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道路开通,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的同时,祖上留下的民居不断消失。一些旧屋被拆毁,建筑内的家具,石雕被丢弃。华先生最初的想法是能尽力将其保留、在这里集中展示,作为一个会所与友人交流的场所。华先生有一些书画家朋友,当园子初具规模时,他们时常来此聚会,也对建园提一些建议。园中的墙柱都作过很大改动,山石更是精雕细琢,至今华先生仍不满意。“要达到心里满意的程度还要三五年时间,园林最高境界是传达出真山真水的气息,小中见大,我要把它当作我的作品传世。”

 
兰雪堂园主华雪寒

如今华先生的博古园经常高朋满座,友人在此鉴评书画,饮茶品茗,古琴协会的雅集几次在这里举行。“我不是要复制一个古董,而是要创造一种生活。”

园中有一宋代婴戏牡丹石鼓凳,历经千年,纹饰清晰可见,华先生常坐此流连在自己的作品中,体会古人心境和感受心灵的洗礼。抬眼望去庭院门楼上“垂于后昆”四个字似乎告诫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一定要流传子孙后代。

陈学铭:“无锡乡间泥土的味道对我有特殊的吸引力,只有在花草、山间、大自然中,才能找到心灵的归属。”

陈学铭熟悉惠山的一草一石。十年来他身背画具走遍了这里的每条小路写生。惠山位于无锡西郊,乾隆南巡后,评述江南诸山水时,认为“唯惠山幽雅陷阱,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属。”陈学铭好游历,也曾走过黄山、泰山等海内名山。可当他回到家乡,站在惠山顶远望,九峰连绵犹如长龙,满山青翠,玉折琼腰,仍感到令人亲近的美。“惠山虽小,可你用心观察这里的山石结构,体会它的幽致再描绘出来,它就是一座大山。”陈学铭曾对同游的朋友说。

 
陈学铭在作

四十岁的陈学铭现在的家便在惠山脚下,前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这座二层小楼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与妻儿搬了过来。身为《江南晚报》美术编辑的他,工作之余喜欢侍弄自家小院内的花草、树石,或者在精心布置的画室创作、读书。陈的妻子近来正在学习古琴,已经能弹奏简单的古曲。上初中的儿子则喜欢电脑动画。陈学铭十分享受这种安闲的家庭生活,在平淡中体味着真实和孔子“游于艺”的思想。

受太湖山水熏陶,无锡画家多师法自然,讲究气韵生动,历代名家辈出,东晋的顾恺之被画坛尊为画祖,元代大画家倪瓒不食人间烟火的笔墨也出自对太湖山水的提炼,明清邹一桂、吴观岱及近现代大师徐悲鸿,吴冠中都是无锡人。

陈学铭13岁便入少年宫学习国画,启蒙老师是现今国内著名画家、收藏家尹光华。尹光华是山水名家秦古柳的弟子,而秦古柳的老师正是清末民国时被称为“江南老画师”的吴观岱,这种传承使陈学铭得以继承了中国画纯正的笔墨传统,从近代大师黄宾虹入手,上溯宋元打下坚实的国画基本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