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旧如旧,保存其真
如今的平江路清净淡雅。石子路干净齐整,评弹和苏白若有还无,明清时期的老建筑带着岁月痕迹,疏朗有致。街边的店家招牌并不显眼,有的甚至需要驻足细看,才能发现原来是个茶馆、会所或书吧。
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黄彪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另外一番景象。
巷内仍可使用的古井
建国后,平江路上的私宅基本上变成了公房,老建筑里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大杂院式的群居生活,严重损坏了建筑原有的面貌。另一方面,老房子多为木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再加上江南气候潮湿,一些房屋的柱子已经开始腐烂,几近成为危房。
2002年,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的第一步,就是对平江路上临街的近3万多平方米的房屋进行修缮。阮仪三教授给修缮定了方向:“修旧如旧”。
旧的标准是什么?
“是尽力还原建筑的原本样貌,”黄彪说,“无论是明清的、民国的还是解放后的,都尽力保留那个年代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修成统一的样子。”
还原,有时比大刀阔斧的重建更难。负责修缮的建筑师们采用砖木或钢架结构对近3万平米房屋做了复原性的修复,并且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尝试不同的修缮方案。
走到平江青年旅社,能看到一堵因自然风化而斑驳不堪的旧外墙。那是为了保护其原有风貌和时代感而特意保留的,无色的现代涂料会让外墙壁停止风化的同时保持现有的沧桑色调。
游人无意中瞥到的门窗,可能是从安徽等地买回来的旧构件,只为了让门窗的颜色、尺寸、材料与原来的风貌一致。如果买不到,建筑师们才会按照可读性、可逆性的原则重新做,同时记录下来以备区分。
“筑园”,曾经的危房,现在的书吧、艺术长廊和建筑会所。建筑师们用钢架将其美丽绝伦的江南屋顶撑起,然后换下已经腐烂的柱子,最后再将承重卸下。这个“换柱不偷梁”的方法如今已是修缮经验的一种。
告别“三桶一炉”
平江路虽然是苏州城里保留最完整的街区,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活”的古城。在平江路两侧的街坊里,有近2万多户住户,注册人口5万多人。
直到三年前,平江路上的人们还离不开“三桶一炉”:马桶、脚桶、浴桶及火炉。
作为一条布满了老建筑的古街,平江路曾经几乎没有任何的现代生活设施。街区内没有良好的雨水、污水排放系统,电线在露天织成了蜘蛛网,居民家里没有卫生间和厨房……落后的生活条件让年轻人选择了搬出去住,留在这里的更多是老人和外来务工人员。
在修缮了临街的老建筑之后,2007年,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启动街巷整治工程,铺设石板路、疏浚河道、给近80条街道铺上了排污系统以及供电、供水、煤气、有线电视等管线。另外,在院落里给每家的窗户装上仿古的窗檐,修建了桌椅、水池等公共设施。
古民居翻建
阮仪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规划历史保护街区必须符合原址性、完整性、真实性的原则,“要尽可能地留住原住民,加强平江路巷子深处的改建,不做表面文章。”
“三桶一炉”走了之后,更多的居民留了下来,甚至还有一些曾经搬走的居民也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