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图片新闻
平江历史街区:苏州古城保护的样本
2010-06-13 10:57 作者:文◇本刊记者 龚 寒 图◇本刊记者 李 钺

修旧如旧,保存其真

如今的平江路清净淡雅。石子路干净齐整,评弹和苏白若有还无,明清时期的老建筑带着岁月痕迹,疏朗有致。街边的店家招牌并不显眼,有的甚至需要驻足细看,才能发现原来是个茶馆、会所或书吧。

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黄彪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另外一番景象。

 
巷内仍可使用的古井

建国后,平江路上的私宅基本上变成了公房,老建筑里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大杂院式的群居生活,严重损坏了建筑原有的面貌。另一方面,老房子多为木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再加上江南气候潮湿,一些房屋的柱子已经开始腐烂,几近成为危房。

2002年,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的第一步,就是对平江路上临街的近3万多平方米的房屋进行修缮。阮仪三教授给修缮定了方向:“修旧如旧”。

旧的标准是什么?

“是尽力还原建筑的原本样貌,”黄彪说,“无论是明清的、民国的还是解放后的,都尽力保留那个年代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修成统一的样子。”

还原,有时比大刀阔斧的重建更难。负责修缮的建筑师们采用砖木或钢架结构对近3万平米房屋做了复原性的修复,并且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尝试不同的修缮方案。

走到平江青年旅社,能看到一堵因自然风化而斑驳不堪的旧外墙。那是为了保护其原有风貌和时代感而特意保留的,无色的现代涂料会让外墙壁停止风化的同时保持现有的沧桑色调。

游人无意中瞥到的门窗,可能是从安徽等地买回来的旧构件,只为了让门窗的颜色、尺寸、材料与原来的风貌一致。如果买不到,建筑师们才会按照可读性、可逆性的原则重新做,同时记录下来以备区分。

“筑园”,曾经的危房,现在的书吧、艺术长廊和建筑会所。建筑师们用钢架将其美丽绝伦的江南屋顶撑起,然后换下已经腐烂的柱子,最后再将承重卸下。这个“换柱不偷梁”的方法如今已是修缮经验的一种。

告别“三桶一炉”

平江路虽然是苏州城里保留最完整的街区,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活”的古城。在平江路两侧的街坊里,有近2万多户住户,注册人口5万多人。

直到三年前,平江路上的人们还离不开“三桶一炉”:马桶、脚桶、浴桶及火炉。

作为一条布满了老建筑的古街,平江路曾经几乎没有任何的现代生活设施。街区内没有良好的雨水、污水排放系统,电线在露天织成了蜘蛛网,居民家里没有卫生间和厨房……落后的生活条件让年轻人选择了搬出去住,留在这里的更多是老人和外来务工人员。

在修缮了临街的老建筑之后,2007年,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启动街巷整治工程,铺设石板路、疏浚河道、给近80条街道铺上了排污系统以及供电、供水、煤气、有线电视等管线。另外,在院落里给每家的窗户装上仿古的窗檐,修建了桌椅、水池等公共设施。

 
古民居翻建

阮仪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规划历史保护街区必须符合原址性、完整性、真实性的原则,“要尽可能地留住原住民,加强平江路巷子深处的改建,不做表面文章。”

“三桶一炉”走了之后,更多的居民留了下来,甚至还有一些曾经搬走的居民也回来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