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雅集最初的恢复,是在“天下第二泉”旁的竹炉山房,几个琴友自己带来扩音设备和琴桌,在公园的支持下每月活动一次。一年多后,人员星散,活动中断。后来,在一位热心人的支持下,梁溪琴社雅集又在城内一个茶楼上举行,许多初学者在这里得到了最初的交流和煅炼,也认识到了传统雅集的人文意味。如今,当时的初学者已经成为了琴会的中坚力量,演奏曲目增加到了80多首,并开展了古曲打谱、斫琴和琴史、琴谱专项研究,成果斐然。
2009年11月下旬,无锡古琴研究会举办了“吴声国风古琴艺术节”,这是无锡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古琴文化盛会。在宣传页上,有着这样几句介绍:“无锡古琴研究会以保护、研究、传承古琴艺术为宗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范为依据,从事本地琴史的挖掘、整理,并长期开展传统雅集及琴学研究、教学传承。无锡古琴研究会坚持古琴的人文内涵与艺术传统并重,举办了多次社会公益演出与文化讲座,力求从历史、人文与现代角度全面向社会介绍古琴这一东方艺术的博大渊微与不朽的生命力。”
这几句文字出自吴炯之手,他认为,古琴不仅是文人艺术的传播,也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个人的力量,也需要团体的力量。
对本地琴史的挖掘、整理是无锡古琴研究会工作的一部分。多年来,琴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史籍、地方志、琴谱、传记等文献,到各个传承人及其亲属采集到的讲述、照片、录音等,逐步积累资料,整理出了无锡古琴艺术的简史。
为了传统雅集的持续开展并对社会开放,古琴社团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但这对于一个没有经费的民间社团来讲,几乎是最大的困难。琴会成立之初,吴炯建议以会费与他授课所得汇集起来,租用了一个小小的场地,终于让多年漂泊无定所的古琴雅集有了立锥之地,许多朋友也伸出了援手。于是,无锡古琴人开始了固定的“双周琴会”,即每两周有一次雅集,它增加了琴人之间的交流,也扩大了与社会的接触面。每次雅集,琴会均有详细记录。琴友在这里欢聚一堂,琴韵箫声,间有昆腔曲笛,古琴以外也交流着其他传统艺术。
近一百次的雅集记录,记录着古琴艺术在无锡的保护和传承的过程,而雅集中丰富的内容,也展示着无锡古琴人在坚守古琴的人文内涵,重视琴学传统的文化解读上有着独到的立场。
吴炯目前是无锡一家报社的编辑,对无锡地方文化的解读和报道是他多年来的主要工作,业余时间,他的精力便全部放在了古琴上。无锡古琴研究会成立三年多来,已经举办了多次社会公益活动。
2009年11月下旬,是无锡古琴研究会成立三周年的日子,“吴声国风古琴艺术节”终于出现在无锡。这是古琴艺术在无锡有史以来首次隆重亮相。
音乐会上,来自江苏各地的古琴名家济济一堂。无锡琴家的古琴独奏《潇湘水云》、琴箫合奏《洞庭秋思》和琴歌《胡笳十八拍》让艺术界同道和文化界的朋友赞不绝口。吴炯说,这只是节目,其实整台音乐会的策划和组织,乃至文案、舞美、主持甚至是服装和杂务,都是琴会成员自主完成,显示了琴会成员全方位的艺术修为。
目前,为琴会寻找一个更合适的场所,成了无锡古琴研究会的又一难题,吴炯说,好几位朋友在多方奔走,寻求支持,但目前并不乐观。但他说,情况总比1984年时要好得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