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江南无锡,《二泉映月》的故乡,这一消息迅速在几位古琴传人之间传递。
就在一周后的星期天,吴炯去他的老师祝世匡先生家告诉老人这一消息。让吴炯颇为意外的是,听到这个消息后祝老师只是面露微笑,此外什么话都没有说。
不及三个月,90岁的祝世匡先生辞世。三年后,无锡古琴研究会成立,这一时间,距离祝世匡等无锡老琴人最初倡议办古琴研究会的1984年,已有22个春秋。
步入无锡古琴研究会,有关无锡古琴艺术的历史与发展集中呈现在我们面前,如同一个完整明晰的长卷,而在古琴家吴炯的言谈中,沧桑历史的陈述却有些曲折和迷离。
一座城市与古琴的缘分
无锡最早的古琴史迹可以追溯到东晋(317-420)。国画史上尊为“画圣”的无锡人顾恺之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作品《斫琴图》。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斫琴图》是宋代(960-1279)的摹本。这幅画描绘的是制作古琴的场景,制琴人或挖槽腹、或制弦、或试琴,然而他们并不是匠人,而是气宇轩昂、风度文雅的文士。这是迄今仅见的一幅记录制琴过程的古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反映乐器制造题材的作品,在古琴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这幅画从侧面体现出晋代无锡地区古琴艺术的繁荣,这是“画圣”顾恺之给家乡无锡的古琴史留下的瑰丽的一笔。
吴炯
唐代(618-907)是古琴艺术史上重要的时期。唐代的古琴最为人称道的是“吴声”和“蜀声”。当时著名的琴家赵耶利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而“蜀声燥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道出了吴地古琴有“国士之风”。
无锡是吴文化的起源地之一。琴史上著名的明代古琴流派“虞山派”就产生于吴地。虞山派是以常熟虞山命名的琴派,它的产生以常熟琴家严天池著《松弦馆琴谱》为标志,是17世纪中叶最有影响的琴派。古琴家们以“清微淡远”为追求,将古琴音乐的审美趣味又向精深迈进。
吴炯介绍说,很少有人知道,《松弦馆琴谱》的校订者,是无锡的古琴家沈汝愚。古琴谱的校订不同于文字书籍的校对,没有深厚的琴学素养和艺术修养是不能胜任的。沈汝愚的古琴造诣很高,因此虞山派琴家严天池、赵应良对他十分尊重,对他执以兄长之礼。他的儿子沈凤来继承家学,“兼修众长、造微诣极”,修为不在其父之下。
“天韵社”与古琴
沈汝愚、沈凤来之后,无锡的古琴家还有清代(1644-1911)的杨廷果。杨廷果善弹古琴、琵琶,并创作了新的古琴曲《潺湲引》。就在虞山派琴家严天池逝世前一年,无锡出现了一个昆曲爱好者的团体“曲局”,几百年后的民国九年,曲局设到了“华夏第一公园”无锡的公园内,从此称为“天韵社”。
1962年天韵社琴人
民国时期(1912-1949)的无锡古琴人为数不少,这些琴人组成了一幅深邃绵延的历史画卷。
“天韵社”是当时中国文人乐社的典型代表。民国时期主持天韵社多年的吴畹卿也擅弹古琴,他常在公园抚琴。“社长吴丈畹卿以善琴称。当风清月白之夕,理弦拂轸,古调独弹,缭绕余音,时于花间飞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