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张子盛:推广规范的弹奏方法
2010-06-12 15:44 作者:文◇本刊记者 乔天碧 图◇本刊记者 李 钺

在位于天津南开区的广育学校的新校舍里,十几名来自七八个省市的参加中国琴学会师资培训班的学生,正伴着楼上偶尔传来的声音练琴。

古琴师资培训已经搞了五届了,主持这项工作的是中国古琴学会秘书长、青年演奏家张子盛,这里是他的七弦琴院的新校舍。从1999年创办了全国首家专业琴馆至今,他从事古琴推广工作已经有11年了,他说,“都是靠热心朋友们的捐的钱,一起做大家都热衷的事业。这些年,打工也好,教学也好,我也赚了一些钱,不过都用来搞活动和办学了。”

我对古琴的感觉是天生的

张子盛个子不高,面庞白皙,长着一双男人中少见的大眼睛,让他弹琴的时候,有古人的处子的风度。不过,受身为著名武术教练父亲的影响,他却是学体育出身的,学习古琴完全出自偶然。

 
张子盛正在教学

能够走进古琴的世界,张子盛得益于陈寅恪的侄子陈云君先生创办的东方艺术学院,这是一家以教授国学为主的业余学校。1989年,19岁的张子盛是刚刚从天津市柔道学校结业不久的专业队队员。他想参加东方艺术学院的围棋班,学好围棋,赢别人,因为“干体育的人总想赢”。但在报名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了古琴班。

“这个古琴班教的可能就是自己从收音机里听到的琴的声音吧?”于是,他报名参加了古琴班。张子盛的父母都喜欢戏剧的资深戏迷,什么戏都能评论评论,也能唱两口。每天,放学回家收音机里播放的就是戏剧。很小的时候,他就通过中央广播电台的节目喜欢上了古琴,当时经常播放广陵派传人刘少椿的《樵歌》,他被古琴的声音给打动了。“喜欢古琴的人,大部分是迷它的音色,我也是。”

之前,东方艺术学院的古琴班已经开办了两三期了,但是他那期人数最多,一个班有五十多个人。报到那天,他迟到了,教室里挤满了人,他只得和别的同学挤一个椅子坐在最后一排。当时,全班只有主讲老师高仲钧先生有琴,是一张宋琴,张子盛第一次远远地看到了古琴,“终于见到古琴了!形制也喜欢,美!”。他说,自己对古琴的喜爱可能是天生的。

张子盛的开蒙老师,津门老琴家高仲钧,是管平湖的学生,属于九嶷派的弟子,因藏有唐、宋、元、明、清五代古琴,被誉为“五代琴主”。“其实,最早高先生是以琵琶出名,邻里人称‘琵琶高’,因为当时很少有人教琵琶,就学习古琴了”。古琴班持续了多半年,学生也没剩下几个人,有的学生连琴都没买就离开了。那些留下来的学生,大都是离古典文化比较近的人,要么家里有这个氛围,要么是学古文的。聚拢在高先生身边的学生,经常去高先生家里玩,“那时候的师生关系还是比较亲和传统的,我们经常过去,一待就是一下午或者是一天,还要在老师家里蹭饭”。

很快,张子盛就感到了提高演奏技术上的迫切需要,他开始到北京参加一些古琴雅集。他想拜著名演奏家吴文光先生为师,因为吴先生不愿意收业余的学生,便把他推荐给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教师刘丽。不过,吴先生最终还是接受了他,“我就磨呗。当时他们都住在一个大院里,我每次上课后,都去吴先生坐会儿。”而且,1992年在杭州古琴邀请赛上获得了最高奖项——优秀表演奖,这可能也是吴先生决定收他为徒的一个原因。此后多年间,他又得到了龚一、李祥霆等多为位名家的悉心指教。他说:“虽然我不是童子功,但我对自己对于古琴音乐的感觉很有自信,这是天生的。”



1   2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