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王鹏:斫琴是一种修行
2010-06-12 15:39 作者:文◇本刊记者 张 洪 图◇本刊记者 李 钺

“我只是再现它”

琴是崇尚自然的乐器。古人常说,琴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13个琴徽象征12个月加一个闰月,面圆法天,底方法地,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后来周文王与周武王又各增加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王鹏认为,儒家的审美是古琴制作的基础,“比如说,它的长度,三尺六寸五,刚好使演奏者挥洒自如。太小会拘谨,太大,动作会张扬。所以要控制在度的范围中,这是中庸。”

古琴的声音不大不小,韵味绵长,造型圆中带方,圆润中能看得出线条,就像一个人的样子,力量含藏起来,外表却很圆润。这样的感觉还是儒家的思想。但是,王鹏强调,“它的境界又是道家的、佛家的。倘若连基础都做不到,就不用谈境界了。”

古琴的制作周期一般需要两年。中间100多道工序缺一不可,“每道工序都决定最后的结果。”这样的一个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修行。

说起古人做琴、抚琴前沐浴更衣,王鹏指指自己的宽松工作服说,“我现在还没换衣服呢。”他的衣服上挂着木屑,刚刚还在工作状态。案几上新制的木胎尚在处理中,挂在墙上的新琴等待着最后的调试。

“古人对科学认识不深,很多时候要借助于神的力量,所以会有很多仪式。”现在,王鹏说,很多东西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去理解,所以没有了那样的神秘感觉。借助于科学,王鹏对“如何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胸有成竹。

在王鹏看来,“保持一个庄重的心态,始终对古人的智慧充满崇敬和感恩,这样才可以制琴,而不是想着能换来多少经济利益。”

这个心态要求斫琴师把心投进去,王鹏说,“琴反映的是古人的智慧,我只是再现它。”

王鹏是中国首批古琴制作专业的两个学生之一。一身技艺掌握之后,分配到北京民族乐器厂工作。当时,厂里有很多边角料,王鹏没事就用它们做木雕。木雕提高了他对线条的审美和工艺水平,无形中使他积累了很多制琴的经验。三千多年,古人留下51种古琴样式,王鹏却在有限的时间里创作了80多种,这种造型能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以前木雕制作的训练基础。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之后,王鹏又重操旧业,开始做琴。

 
王鹏的工作台

古琴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料、挖膛、合琴、打磨等,王鹏如数家珍:首先是样板制作,做成木板的样板,成型在琴材上,再做它的外形、然后做弧度、底板粘合、挖膛、处理外形,再安装……最后把关、刮灰胎、铺葛布,刮灰胎要20多遍,然后自然风干,风干要一年的时间,所谓“做一年,搁一年”。最后拿回来打磨,细磨……然后做面漆,也要几十遍,最后要放几个月,等待漆稳定,才能上弦,调整弦路。

把琴调至正音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斫琴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古人的“九德”是衡量好琴的9个声音标准:所谓“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这其中,“斫琴师的审美高度,决定了他的琴朝哪个方向走。”

王鹏承认,这有相当大的难度,永远没有人做到极致的状态。但可以通过努力无限地接近它。

一切都靠琴缘

20年做了上千把琴的王鹏很讲琴缘,做好的琴码在架子上,“一切都靠琴缘,如果你有这个缘分,那么这张琴就属于你了。”

因为承受过一次订作的压力,如今,王鹏一般不接受订作。

那次订作,是因为工厂需要盖房子的资金,王鹏遂接受了一例订单:仿宋代赵匡胤用过的一张断纹琴。琴材选用的是汉代的老木头,声音造型均为一流,后来在断纹的制作上却不甚理想,断纹愣是没出几根。

王鹏解释,出断纹有很强的技术性与偶然性,总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天时地利都在里面。时间、温度、湿度、空气均会影响到断纹的产生。“我们能掌控100%,不让它出断纹,想出的预想断纹,却只有30%的把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