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杨春薇:弹琴是生命的欢悦
2010-06-12 15:26 作者:本刊记者 张曼

“这个声音透进来了,那么熟悉,跟其他乐器不一样,它是直接穿到人心里的。”

杨春薇清晰地记得12岁时第一次听到古琴曲时的感受,刘善教先生一曲《秋风词》弹罢,她愣在那里,听傻了。

因为父母是音乐学院科班出生,杨春薇和妹妹秋悦从小就接触过了不少乐器,二胡、笛子、手风琴、箫等等,但在她眼里,这些乐器的声音都无法与古琴的声音媲美。

“这个声音透进来了,那么熟悉,跟其他乐器不一样,它是直接穿到人心里的。”

被琴声震慑的她萌发了强烈的学琴愿望,此后便和妹妹一起跟随父亲的好友刘善教先生学习古琴,学到的第一首曲子就是刘先生那晚在她家演奏的《秋风词》。

在杨春薇学琴的1985年,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古琴是个遥远而陌生的乐器。尽管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文字可考的历史达三千余年。但在那时,加上像杨春薇姐妹俩这样刚刚学琴的孩子,中国的琴人不过百余人。

对古琴,杨春薇的态度完全有别于以前被父母逼迫着学习的乐器,练起琴来勤奋异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那时家中没有琴案,只有高高的书桌,椅子太矮需要垫上枕头。在她生活的那个江南古镇,夏天酷热,常常坐在枕头上练琴练得大汗淋漓。

“除了跟着老师学,就天天听录音带,倒啊倒,磁带都捣烂了,用手转进去,继续听。”她笑着回忆道。因为喜爱,加之练习勤奋,她和妹妹学琴的进度很快,学完《秋风词》学《关山月》,然后是《平沙落雁》,曲子一首接一首地学,一年下来已经可以登台表演了。在江苏省内以及华东地区的器乐比赛中,她们还几获大奖,崭露头角。

1986年,父亲和刘善教先生合办的梦溪琴社成立,她们接触到了全国各地赶来的琴人,听他们演奏切磋。在那次成立大会上,她们还见到了梅曰强、龚一和林永仁等古琴大家。在她眼里,这些知名的琴人们完全没有“大师”的架子,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她印象深刻的是,和妹妹戴着红领巾上台合奏了一曲《关山月》,得到了前辈们的赞许和鼓励,信心大增。

几年后,杨春薇的父亲去世,姐妹俩正式拜父亲的生前好友梅曰强先生门下学习琴艺,周末坐车前往南京学琴,不知疲倦。“那个时候没想要拿这个去考学,也没想学了以后有什么用,就是觉得喜欢弹琴,喜欢跟弹琴的人交往。”

梅先生是广陵琴派第十一代宗师,也是她印象中的随缘、达观、乐于俗的可爱老人。在师从梅先生的两年中,她和妹妹获益匪浅。

“两年中,或我们去到先生南京家中,或梅先生亲到镇江小住,弹琴说道、游历山水、品尝美味,每日清晨先生的琴声伴随我们醒来,这是一段难忘的日子。”尽管此后赴京求学,她们却在这两年中与广陵琴乐以及梅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日后,她们继承了梅先生的衣钵,成为广陵琴派的传承人。

“如果你不意识到音乐它跟人心是发生作用的,那么音乐是音乐,人是人。”

跟随梅先生研习两年琴艺后,杨春薇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适逢吴文光先生归国任教,于是从本科开始,她便一直跟随吴先生研习琴道。

吴文光先生是著名古琴演奏家吴景略之子,师承其父开创的以气韵见长的虞山吴派,学识渊博,精于琴道。

早年学琴时,杨春薇曾偶然听到一盘盒带,遒劲大气,富有历史感,跟自己此前听到的古琴曲完全不一样,当时就心想要是日后有缘遇到这位琴人,一定拜他为师。在音乐学院听到吴先生的演奏时,才惊觉当时想要追随的琴人就是吴先生。心生崇拜的她不自觉地模仿吴先生演奏。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