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李祥霆:古琴艺术已经度过了危险期
2010-06-12 15:18 作者:本刊记者 乔天碧

曾经有六年没有弹古琴

今日中国:当年您曾是中央音乐学院唯一因为喜欢,而选择古琴专业的学生,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吗?

李祥霆:现在多数学生选择古琴专业是因为喜欢。我那个时候,不少学生是因为考别的专业没达到标准,为了能进中央音乐学院,而改成了古琴专业。现在,也有因为家长意愿或者是出于未来择业的考虑而不是自己喜欢而选择古琴专业的。不喜欢,但刻苦学习,也能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并顺利的毕业,成为一种职业,但是无法成为优秀的琴家。只有真正喜欢,有才能,又特别用功,才能成为优秀的琴家。

今日中国:您开始学琴的年代,古琴艺术是怎样一种境遇呢?

李祥霆:我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古琴专业非常冷门。从上世纪30年代,包括我的老师查(阜西)老、吴(景略)先生,还有管(平湖)先生,一批天才的志士们就开始抢救古琴艺术了。他们开展琴会的活动,进行全国性的普查,出书。

建国以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吕骥很重视古琴,他利用各种机会保护古琴文化,推动成立了古琴研究会,展开古琴调查、录制资料、出版曲集,在电台广播古琴曲目。陈毅元帅也非常重视古琴艺术,当时需要上好的蚕丝制作古琴琴弦,他一批就是半吨,请他为《古琴集成》题词,他也欣然接受。

但当时社会上的普通爱好者还是很少,提到古琴,人们会想,那个老古董,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还是个问题。可以说从“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对于古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有某种抑制。到50年代有所变化,出现了明显的转机,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古琴艺术又彻底被否定了。

今日中国:您在“文革”期间还弹古琴吗?

李祥霆:“文革”开始后,我有六年的时间没有弹古琴。1973年,人们意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必须有古琴,我才可能重新开始弹琴。在没弹古琴的六年间,我弹奏独弦琴。古琴和独弦琴有点相近,而且非常优美动听,“文革”中,我就用独弦琴演奏一些革命歌曲之类的,经常演出,极受欢迎,对我以后的演出经验有很大帮助。

“文革”一结束,古琴艺术可以说是由被彻底的否定到充分的肯定,对民族音乐人们最先开始重视的就是古琴。西方音乐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影响比较大,“文革”前,搞民族音乐的都有一些自卑感,拿着乐器在校园里还有一些不好意思。可是,“文革”以后,有的学生拿个古琴在校园里走,会觉得很得意,一些学习西方音乐的学生看到后还会肃然起敬。

80年代,演出活动开始多了起来,90年代以后,就发展得越来越快。到了现在,在某些范围内,古琴甚至好像成了热门的艺术,弹古琴甚至变成了可以炫耀的时髦事情。

今日中国:您遇到过像您那样为古琴疯狂的爱好者了吗?

李祥霆:优秀人才有,但像我那样程度爱好的人,还没有碰到。我想可能我是一个个案。因为在我在听到古琴音乐之前,受到了多种音乐类型的影响。我的父母喜欢民间音乐,那时候,有一个冬天就是每天去看戏,到了夏天就是各种曲艺。在东北老家能接触到京剧、评剧、大鼓、河南坠子、西河大鼓、二人转,还有各种婚丧嫁娶的音乐。共产党进城后,又有很多革命歌曲。我父亲是中医,他租了很多武侠小说,给我们念。过年时,他教我们写对联,那时我们刚上小学。10岁左右,我读千家诗时,就学着画里面的国画风格的插图。13岁我学会吹箫,吹奏广东音乐和别的民间乐曲,也做即兴演奏。我的爱好很多,文武都爱好。那时候,我还想当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剑客,希望有一位剑客能把我带到深山里,教我学习武艺。我还想发明人力飞机,还画了好多图。其他小孩很难有我这样的经历,比我还“厉害”的,我到现在还没有发现。

今日中国:您有收徒弟的标准吗?

李祥霆:我现在没有标准。因为现在古琴还处在传播的阶段,只要我有时间,他有爱好,就可以接受。过一段时间我可能就要有一定的选择了。因为我现在已经很忙了,将来我会更忙一些。最近,我要开始筹备一个已经被拖了很久的抽象画展。而且,我的一些学生非常优秀,他们可以教授一般的甚至专业的学生;如果遇到特别优秀和有才能的人,我还是要教。

古琴艺术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基础知识

今日中国:您做过与影视作品合作等很多推广古琴的尝试?

李祥霆: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在推广古琴,更不是普及古琴。推广和普及是希望多数人爱好学习才好,但作为艺术,永远都是一部分人的爱好,爱好古琴的人少得很。我的一篇文章的名字可以比较准确地代表我的观点——《古琴艺术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基础知识之一》。古琴艺术应该像唐诗宋词,无论喜欢与否,都需要知道,都应该明白认识和理解其中的一部分,知道它的代表性作品和基本的历史地位及艺术价值。优秀的传统艺术能让人得到全方位的裨益,就如同维生素,平时你想不到它,但是如果你缺乏某种维生素,你就会生病了。

我所说的是传播,而且是正确地传播古琴艺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些人在错误地传播,比如说“古琴艺术不是艺术是道”,“古琴不是乐器是道器”。还有的人说,古琴的最高境界是“清微淡远”,就是不许有表情,特别平淡,特别任意而为,甚至可以不要求有节奏和音准,这也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和误导。古琴艺术是流传千古的严格艺术,与古代一脉相承的,成熟的,有严格的法则和规矩的经典文化。

今日中国:您曾经在国外教授了将近六年的古琴,曾在国外开过五十多场独奏音乐会,并出版过不少唱片,您认为古琴艺术是如何打动西方人的呢?

李祥霆:就像很多中国人喜欢肖邦、贝多芬一样,也有很多西方人喜欢中国音乐,他们对古琴的喜欢很多是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发展而来。有人问我在国外演出的感受,我说:非常轻松,非常自信。我的体会和经历是,只要我把经典作品演奏得很准确、充分,并且事先做一些介绍,来听的人保证都能欣赏甚至很喜欢,因为这门艺术有这个力量和分量。

今日中国:您喜欢西方音乐吗?

李祥霆:已经可以说是“也喜欢”了,比如我比较喜欢以色列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一听就觉得被打动。梅纽因等大师也曾来中央音乐学院演出,他们演绎的大师的作品,很容易就被感动了。还有很多人都喜欢的不少经典作品。

让千年古琴发出最绝妙的声音

今日中国:谈谈您演出经常用的唐琴“九霄环佩”吧,据说只有您能让它发出天籁之音?

李祥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这张琴是香港企业家何作如先生收藏的,我只是重要演出的时候才会借用。现在何先生只借给我用,是因为我弹奏出了这张琴的最绝妙的声音。

“九霄环佩”已经有1254年的历史。它是唐玄宗第三个儿子李亨继位时候的皇家庆典之物,历史清楚,造型高古、做工精美、音韵极佳,而且高八度比低八度的音还深厚,超出乐器和声学原理,这是它的神奇之处。

我曾在这张琴预展的时候,弹过这张琴,感觉极好。何先生2004年5月曾请国内名家到上海、苏州去弹这张琴,也曾邀请我,因为我有早已安排的演出,没能成行。后来有人告诉我弹过此琴,琴家们对这张琴的评价是:“声音一般,徒有其名,令人失望。”当年9月,我有机会在家中弹这把古琴,我一弹,一二弦还是很好,三弦稍感差,四五六普通,七弦高音区稍微有些出不来。我就反复弹,两个小时以后就各部分都很好了。第二天晚上,琴主人请吃饭后在一个茶艺馆的小包间里,地面四壁都是比较硬的不吸音的材料,落指一弹声音就非常好,而且越弹越好。何作如先生激动万分,拿出80年和100年的普洱茶请在座的十余位友人喝。从此,很多品百年普洱、听千年古琴的活动,他都会邀请我去。我有一些重要的演出活动,就问他可不可以借这张唐琴一用,他就说没问题,而且亲自送来。后来,不再给别人弹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