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霆:
著名古琴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1957年起师从查阜西学古琴,师从溥雪斋、潘素学国画,195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吴景略学古琴。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
古琴最打动人的还是它的艺术性
今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确定非物质人类文化遗产时有两个标准,“珍稀代表性”和“濒危状态”,您如何理解古琴艺术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呢?
李祥霆:古琴艺术是现成世界上最古老的、活的、成熟的音乐艺术。古琴艺术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琴一直在流传,没有断过,而且保留很多重要的经典作品。它充分地,成熟地,全面地反映了人对大自然、社会的认识,内容很宽,表现力度很深,又形式丰富多彩,所以说是成熟的音乐艺术。
同时,古琴艺术是重要的古代文化门类中最冷门的艺术。其原因在于,它太高雅、太古老了。古琴艺术一直在文人贵族的范围中流传。和围棋一样,从原理来说好像很简单,但它发展成智慧的结晶,进到一定程度就变得很深刻和复杂,会的人就很少了。
李祥霆
今日中国:外来艺术曾经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影响吗?
李祥霆:外来艺术对中国文化都有冲击。近一百年,特别是近七八十年来,人们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高尚的,最科学的,中国音乐就被忽视和被看不起。
今日中国:弹古琴名列北京的“新四大俗”(弹琴要弹古琴;修佛要修密宗;读经要读易经;喝茶要喝普洱),您认为古琴现在真有那么热吗?
李祥霆:古琴最近,特别是最近五年以来有些热,但还远没有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那么普及,只能说喜欢古琴的关注古琴的人比过去多很多了。建国初期,根据我的老师们的考察,全国会弹古琴的人不过百人,而现在应该已经超过2万人了。
目前弹古琴的人不少是那些有所追求,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形态和思想状况的人。古琴对于他们并不一定是一种感情需要或生活需要,而满足了彰显身份和地位的需要。作为艺术,最本质的状态应该是一种真正的爱好。有了爱好,无论程度深浅,它都是真正的艺术感受需要了。没有爱好,还要去做,那可能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四大俗”了。
今日中国:古琴热是因为它能够给现代人精神慰藉和文化归属感吗?
李祥霆:因为这样的观念而喜欢古琴的人有,而且占不小的比例。但是很多人还是基于古琴的音乐感染力一听就喜欢了,甚至听一声就喜欢了。我当年就是听半曲就痴迷了。我当时一打开收音机,音乐已经播了一半,我立刻被音乐打动了,因为我会吹箫,马上听出来萧的声音,但不知道另一种乐器是什么。音乐结束后,广播员说是琴箫合奏《关山月》。我就这样一下子着迷的就喜欢上了古琴。古琴打动人最根本的力量还是它的艺术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