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于60年代的太和水库早就渗漏严重,但因往年上游水源从未枯竭,水库的渗漏也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自从干旱以来,我们这里已经有134个水源点(包括水库)枯竭。太和不仅库体、水闸渗漏,再加上输水管道的渗漏,临近库区的人也都从水库里引水灌溉,造成库容大幅减少。”2003年起担任麻栗坡县水务局局长的刘建祥说。
为了保障小镇饮水,最开始采用的是供水车供水,但对于5000多人的小镇来说,面对今年的百年大旱,恐怕还要有长期应对措施。政府现在的做法是从附近一个叫“龙潭”山泉口取水,安装了一个大型抽水机,并架设输电线路,然后又修建一口200立方米的蓄水池,铺设了2000多米的管道将水引入太和水库,再通过原有管线送往铁厂小镇。
“仅这一项,投资额高达2000万元。在我们这样的喀斯特山地,修一点水利工程都是高成本的投入。”刘建祥说。
小镇上的学校和医院都是优先供水单位。居民用水采取的是分片限水,每片居民区每天集中供水两小时,每人限量25公斤。对于耗水大户如宾馆、餐馆等则实行购水制,大约每1000公斤水需花费50元。“我们必需实行严格限水,龙潭水源点在刚供水时,还能达到每天供水30万公斤,2月份时就降到20万公斤,3月份时又少了一半。水量下降得惊人,我们还得为未来寻找更多的水源点。”麻栗坡县水务局局长刘建祥忧心忡忡地说。
国际井
“老能看到有越南人到这口井来背水,天天早晨都过来。”67岁的苗族村寨大火焰村村民王得金说,他估计每天差不多能有100人左右。
位于麻栗坡县的大火焰村处于中国与越南接壤的边境线上。王得金所说的水井其实是一口能容纳4万公斤水的水窑,在山上的公路边,距离中越边境界碑直线距离大约500米,被当地人称之为“国际井”。
“往年来挑水的人没有这么多,零星的几个,估计那边也是旱得不行了。”王得金说,“我们这还有另外一个水井,听村里人讲那里也有百十来个越南人常去挑水。”
干旱其实对于这里的人来说是常事,“天上无雨,地上无水”,就是村民们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描述。每年这个地方都会有三四个月缺水,但是今年却出奇的长。“我现在差不多一周挑一回水吧,到那个‘国际井’里。”王得金说。
王得金家里也有一口新砌的小水窑,里面还有大半窑水,此窑总容量约为1.5万公斤。按照他的计算,他们家三口人、两头牛、四头猪,如果一直不下雨,这一窑水能坚持一个月。
其实,以前,这边村民遇到干旱都会去越南挑水吃。“越南那边有一条小溪,他们投资修了一口井。无水时,没有办法,我们就到那边去挑水。过境时,他们自建了一个小关卡,每人每次1.5元人民币。如果我们有亲戚在越南那边的村寨中,则相对好一点,可以不收钱。如果对面没有亲戚,又没钱,只好半夜过去挑水。”
直到2002年,国家开展“兴边富民行动”,有了资金支持的县政府下决心利用这一机遇解决村民吃水难题,在所有需要挑水吃的地方,每3-5口人投资2000-3000元建一个40立方米(相当于4万公斤)的水窑,用于在下雨天收集雨水,留待干旱时使用。“当时也是国家投一部分钱,个人掏一部分钱,一口气修了有282口水窑。”村长王仁兴说。
不过,相对于600户村民的火焰村来说,还有一多半家庭要挑水吃。2009年,村长王仁兴决定向上级政府请命再给村民多修水窑。“哪里都缺水,资金又那么有限,轮到我们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王仁兴说,他一方面鼓动村民先主动修水窑,另一方面,他先后两次去县里的水务局申请帮助,“最后我把县水务局领导带到村里时,当他看到村民们已经开始动手修水窑了,就同意给我们拨款了。”
这次他们又修了60口水窑。“一口水窑现在已经要5000元才能修下来,人工费、砂石费这几年都在涨。”王仁兴说。
不过,也正是有个这342口水窑,大旱之年,村里人还依然能平静而从容地生活。“现在除了吃菜困难一些,别的都还好。青菜从今年春节后就吃不上了,以前吃的都是自家地里种的,现在什么也长不出来,街上卖的菜从几角钱都涨到二三元钱了,太贵了!”67岁的村民王得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