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努力感动了很多人。不少海外宁波帮人士及收藏者主动和他们取得联系,或是捐赠物品,或是提供线索。
包玉刚长女包陪庆得知筹建博物馆的消息后,以最快的速度收集了70多件父亲生前物品进行捐赠。
宁波旅日、旅港、台北同乡会送来了会旗和各种珍贵的史料。范徐丽泰带着儿子儿媳专程来看建设中的博物馆之后,派儿子送来自己获得的两枚勋章,以及香港特区区徽及吉祥物。
香港浙江同乡会会长李达三则对王辉说:“王辉,你要的你就自己挑。我走了这个东西也就没用了,还是让它们回到家乡吧。”
积少成多,垒沙成塔。
一张《19世纪中叶甬江入海口》老明信片,一只“三星牌”国货蚊香盒,一张邵氏电影的老海报……在海外宁波帮的支持下,到博物馆开馆前,筹建办公室已征集到各类史料、实物1000多件,跨越了宁波帮发展的各个时期,已能逐渐勾勒出宁波帮一个半世纪来的风起云涌的历史。同时,这也是一个商帮如同海鸥逐浪融入现代走向全球,却又心系乡梓的历史。
见证历史时刻
有那样一些展品,虽然看似寻常,却因为带着特殊的历史烙印,显得格外珍贵。
放在一个红漆木匣子里的,是船王包玉刚“世谊号”船舶的仪舵器。这只看似平常的仪舵器,见证了香港回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上个世纪80年代,中英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包玉刚前往英国会见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并为她带去了两样意外的礼物,其中一样,便是向英国订购船舶。这让撒切尔十分惊喜——因为当时英国船舶制造业已日趋萧条,世界船王愿意订购船舶是个十足的好消息。
《19世纪中叶甬江入海口》老明信片
随后,包玉刚邀请撒切尔夫人前往上海,为他的“世谊号”主持下船典礼,也顺便看看上海,希望她不要因为香港失去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
撒切尔夫人答应了并如约而至。她看到了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的中国,并与上海市的领导进行了会谈。这次访问给中英谈判带来了巨大的转机。
而另外一张发黄的老式信纸,承载的不止是历史,更有一份海外宁波帮的家国情怀。
它是曾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的王宽诚1951年6月9日写给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盛丕华的信,提出要为抗美援朝“自愿捐赠飞机一架”,开创了海外宁波帮捐赠的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