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共享资源库
丁香胡同小学是国内最早开展南北极科普教育的小学之一。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学校就与国家海洋局建立了“大手拉小手”的联谊关系,并一直持续到现在。26年来,丁香胡同小学的校旗插上了南极长城站(1993)、北极黄河站(2004)等科考站点。
张凯亮在南极拍摄照片
经过多年极地科普教育的积淀,丁香胡同小学已经出了相关的校本课程书籍,如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的《极地生灵》和《神奇的南极》,张凯亮担任了这两本书的编辑工作。
2008年7月,在赴北极的科考船“雪龙号”上,张凯亮负责搜集包括冰川、动物、生态环境等在内的各种资料。工作之余,他就忙着请专家们解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为了让孩子们看到真实的北极生物,在拍摄生物组科考场景的同时,他还为学生制作了北极打捞上来的海星等生物标本。在北极的3个月中,他共拍摄了6000余幅照片、近60个小时的视频,写了4万余字的科考日志。回到北京,张凯亮开设的实践活动新课——《神奇的北极》,深受孩子们欢迎,他还把《神奇的北极》课程“教”到了校外,在东城区的其他小学进行了课程展示,吸引更多的孩子开始关注南北极。
虽然这次去南极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但张凯亮仍然不放过任何机会,拍了大约7000幅照片,录了40多个小时的视频,并采写了3万多字的文字资料。
张凯亮和丁香胡同小学的最终目标是把从南北极带回来的一手资料做成共享资源库。“主要理念就是把我参与南北极所收集的视频、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建好资源库之后可以对其他学校共享和开放。”张凯亮说,目前这个资源库正在筹备中。
“两次去极地,我对全球变暖导致海冰的融化深有体会。”张凯亮说,中国历次北极科考,科考船“雪龙号”所到达的纬度一次比一次深入,在他参与的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中,雪龙船已经到达了北纬85°。“队员们都发自内心地想保护南北极的环境,在极地的其他国家的科考队员同样如此。”
不仅仅在南北极,张凯亮认为,任何去过南北极的人,回来后在环境保护的意识上都会有提高。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他,则会把对环境保护的新认识,“传递到学生们的意识中”。
科普是长期的工作
虽然在北极的时候曾经遭遇北极熊,险象环生,但赴南北极的两次科考,让张凯亮感动的事情“数不胜数”。
“科考队员的环保意识很强,这本身都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教育。”张凯亮说,科考人员到站外科考时,都随身携带着垃圾袋,把垃圾都带回站内,然后再分类分装,从不会破坏南极的环境。
对待极地的生物更是如此。“大家都很爱护那里的每一种生物,哪怕是一条鱼、一个贝壳、一只飞鸟。”张凯亮说,“队员们从不去打扰他们。在南极,动物与人类真的是亲密的朋友。动物们从不害怕人类。”这些所见所闻都让他感触颇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