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中用“全面、直接、双向”来概括2009年两岸实现的“三通”,选择这三个形容词,他的理由是,两岸之间的通商长期以来一直是单向的,改革开放后,台湾资本可以来大陆,但是大陆的资本不能进入台湾。2009年起,这一局面终于打破。台湾已经开放了近200个项目,其中包括大陆居民赴台购买房产。财政部则出台措施推进大陆资本赴台,到岛内投资,可以享受30%的补贴。两岸双向投资时代正式开启。
台湾的科学园区寸土寸金,投资力度大,但是2009年,台湾的科学园区开始出现大陆的企业,比如福建的新大陆集团,有三家企业注册,一个企业30万美金,郑立中感慨,“这30万美金是一个标志性的突破,大陆的资金入台了!”
“我们不是密集型的企业到那边去,而是研发型、科技型的企业进去。”郑立中说,两岸的经贸发展方式也“由垂直分工转变为从研发、制造到营销各个环节的平面分工。”
台商已经四世同堂
有人把两岸融合的过程比作结婚,开始是磨合阶段,你是你,我是我,后来,便越来越不分彼此。从台湾来大陆谋生,石四箴父辈的经历,在台湾有很多“拷贝”,而她的同行中,其父辈,也有人从上海迁往台湾。
在直航台湾的客轮起航前,从台湾来的民俗风情演出团,为游客献上台湾民谣、传统原住民歌舞等节目
阿里山有一个偌大树根,石四箴和她的台湾同行分别站在树根两边,拍照留念,操着上海话,石四箴笑吟吟地说:“这照片蛮好,我们本来就是同一个根嘛!”
如今,石四箴的女儿在日本读书,而台湾表哥的女儿也在那里,两个“下一代”经常接触,很要好。在他们身上,不再有那么多意识形态的对立和隔膜。
新生代的融合两岸几乎同步。郑立中去昆山调研时发现,台商在大陆的子弟学校原本专为台商的孩子设置,但是,这批新移民,和以往的短期派驻者最大的不同是,其中一部分,舍弃了每月学费高昂的子弟学校,更愿意把子女送到当地的学府。他们的理由是,既然打算长期发展,就要考虑儿女的前途,让他们和本地孩子同校,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环境。
台商聚集地昆山大约生活着六七万台胞,很多人已经以昆山为家。斗转星移,最早在昆山出生的台商子女已经大学毕业,当地台商告诉郑立中:“我们不可能回去了,爷爷奶奶在这里,父母亲在这里,孩子也在这里,四世同堂。我们所有的家产都在这里。”在昆山的小学校,竟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两岸的爷爷奶奶分别接自己的孙子孙女。”
相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彼岸。去年,郑立中率团赴台,访问台湾义守大学,校园里,200多名大陆生的出现令他始料不及,“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这些学生来自厦门大学、福建大学、广州外语学院等10多所学校,不仅是义守,目前大陆交换生分散于全台各地高校,原本并不认识,但在很多观光景点经常会遇到。
2006年,大陆单方面认可台湾高等学历,次年又宣布欢迎台湾高校来大陆招生,几年来,两岸已有400多所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台湾也已经承认41所大陆学校的学历,“但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还存在问题,比如台商的孩子在大陆念到初中毕业后转到台湾念高中,就需要公证等等”,这一切还需要后续商谈。郑立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