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澳侨';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台港澳侨
想在台南买幢房
2010-05-17 15:59 作者:本刊记者 张洪

郑立中用“全面、直接、双向”来概括2009年两岸实现的“三通”,选择这三个形容词,他的理由是,两岸之间的通商长期以来一直是单向的,改革开放后,台湾资本可以来大陆,但是大陆的资本不能进入台湾。2009年起,这一局面终于打破。台湾已经开放了近200个项目,其中包括大陆居民赴台购买房产。财政部则出台措施推进大陆资本赴台,到岛内投资,可以享受30%的补贴。两岸双向投资时代正式开启。

台湾的科学园区寸土寸金,投资力度大,但是2009年,台湾的科学园区开始出现大陆的企业,比如福建的新大陆集团,有三家企业注册,一个企业30万美金,郑立中感慨,“这30万美金是一个标志性的突破,大陆的资金入台了!”

“我们不是密集型的企业到那边去,而是研发型、科技型的企业进去。”郑立中说,两岸的经贸发展方式也“由垂直分工转变为从研发、制造到营销各个环节的平面分工。”

台商已经四世同堂

有人把两岸融合的过程比作结婚,开始是磨合阶段,你是你,我是我,后来,便越来越不分彼此。从台湾来大陆谋生,石四箴父辈的经历,在台湾有很多“拷贝”,而她的同行中,其父辈,也有人从上海迁往台湾。

 
在直航台湾的客轮起航前,从台湾来的民俗风情演出团,为游客献上台湾民谣、传统原住民歌舞等节目

阿里山有一个偌大树根,石四箴和她的台湾同行分别站在树根两边,拍照留念,操着上海话,石四箴笑吟吟地说:“这照片蛮好,我们本来就是同一个根嘛!”

如今,石四箴的女儿在日本读书,而台湾表哥的女儿也在那里,两个“下一代”经常接触,很要好。在他们身上,不再有那么多意识形态的对立和隔膜。

新生代的融合两岸几乎同步。郑立中去昆山调研时发现,台商在大陆的子弟学校原本专为台商的孩子设置,但是,这批新移民,和以往的短期派驻者最大的不同是,其中一部分,舍弃了每月学费高昂的子弟学校,更愿意把子女送到当地的学府。他们的理由是,既然打算长期发展,就要考虑儿女的前途,让他们和本地孩子同校,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环境。

台商聚集地昆山大约生活着六七万台胞,很多人已经以昆山为家。斗转星移,最早在昆山出生的台商子女已经大学毕业,当地台商告诉郑立中:“我们不可能回去了,爷爷奶奶在这里,父母亲在这里,孩子也在这里,四世同堂。我们所有的家产都在这里。”在昆山的小学校,竟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两岸的爷爷奶奶分别接自己的孙子孙女。”

相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彼岸。去年,郑立中率团赴台,访问台湾义守大学,校园里,200多名大陆生的出现令他始料不及,“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这些学生来自厦门大学、福建大学、广州外语学院等10多所学校,不仅是义守,目前大陆交换生分散于全台各地高校,原本并不认识,但在很多观光景点经常会遇到。

2006年,大陆单方面认可台湾高等学历,次年又宣布欢迎台湾高校来大陆招生,几年来,两岸已有400多所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台湾也已经承认41所大陆学校的学历,“但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还存在问题,比如台商的孩子在大陆念到初中毕业后转到台湾念高中,就需要公证等等”,这一切还需要后续商谈。郑立中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