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特稿
钱学森之问:不可承受之重
2010-05-14 14:40 作者:本刊记者 张 洪

钱学森生前曾数次质疑,中国大学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肇始于1992年的高教改革,没有给中国大学带来“钱学森之问”的终解。在此背景下,历时一年半、易稿数十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俗称“新教改方案”)公开征集民意,引起各界关注,如何使高校环境更适应人才生长成了多方关注的话题。

关注教育本质

读罢《金融时报》刊登的文章《教育绝境》,中国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院长陈勉立刻推荐给了几个教授,文中提到,孩子们“大都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以考分机器的面目度过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虽然文章有些过激,但每句话都是真的。”刚刚把女儿送进大学的陈勉说,“我们的孩子过着一种被安排的生活,他们长大后并不一定是社会需要的人。”

 
教育展会上美、英、日使领馆官员讲解留学政策,有留学欲望的市民数量猛增

2009年,陈勉的女儿从北京最好的中学最好的班级毕业,同班同学中,有一半考上了清华、北大。“大家考得很不错,考完后却在一起痛哭。”

女儿的成绩,国内任何一个大学都可以录取,但她还是选择了去美国。一段时日后,女儿告诉陈勉,虽然那里的学习很艰苦,每天要熬到半夜,但却很开心。她告诉父亲,“考试的时候,老师把试卷放在办公桌上,学生有时间就去老师办公室把卷子拿走。回去后写上几点开考,几点结束,就在自己宿舍里考,要求是不能看书。考完后再把卷子放回办公室。”

“考卷是不是不一样?”作为教授,陈勉有些好奇。女儿回答:“完全一样。”

“如果一样,礼拜一答题会吃亏,礼拜五答题会占便宜,因为可以提前知道考试内容。” 陈勉推测。

女儿告诉父亲:学校里不会有任何人提这个问题,也不会有任何人回答这个问题。这样问,这样答,会失掉基本人格。

一位出生在美国的华人告诉陈勉,在人才选拔机制上,国内太重视考试。考试用两个小时决定人的一生,但是实际上,一个人的成长需要20年,如果用两小时考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要去研究技巧,在两小时内展尽技巧,这样才能考得好。“可是”,这位华人说,“要考察一个人20年做过什么,不用任何技巧,只要一颗心就够了。”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