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玉民临危受命,燃起“三把火”
2005年以前,华晨汽车处在前所未有的艰难时刻:高层频繁变动导致人心浮动;大批人才流失损害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单一产品结构造成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下,产品美誉度极低……华晨汽车资金链几近断裂,濒临破产边缘。
2005年5月,由主管工业的副省长任组长的华晨工作组进驻华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了局势。华晨汽车下滑趋势得到遏制,并开始出现转机。同年12月,时任大连市副市长的祁玉民到华晨汽车任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总裁。
上任之初,祁玉民燃起“三把火”:让中华尊驰价格回归,催生中华骏捷;开展以品质为核心的“品质、品种、品牌”三品工程;大力推动管理改革、优化运营。
经过近几年的稳健发展,2008年,华晨汽车集团位列中国机械500强的前20名,并跻身“世界机械500强”,名列第241位。
宝马Z4
联手宝马集团,打造自主高端品牌
长期以来,华晨汽车一方面高起点打造了“中华”和“金杯”两大自主品牌;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对外合资合作,重点突出与国际知名品牌,尤其是与德国宝马集团的合资合作。合资合作的成功又反过来推动了华晨汽车自主品牌的研发和管理水平。
2009年11月12日,华晨宝马二期扩建项目正式签约,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国内高档合资品牌最大的产能规模;同时,德国的宝马国际顶级发动机生产线也将在中国落户。
华晨汽车的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汽车专业人才,企业研发能力逐年提升。如今,华晨汽车已具备整车造型、设计能力、样车制造、整车匹配开发及发动机等核心汽车零部件的设计、开发能力。
加强南北基地建设,勇闯国际市场
2009年是华晨的建设之年。2009年1月20日,华晨汽车投资25.6亿元,预计年产量15万辆的A级车工厂扩建项目在沈阳正式开工。加上原有的项目,华晨汽车北方基地到2012年产能可达60万辆。
同时,华晨汽车集团积极实施“南北基地,双核战略”。2009年11月28日,华晨汽车与五粮液集团共同投资的50万台动力总成项目在四川绵阳开工。
日前,酝酿已久的华晨汽车专用车公司也已正式成立。在做好国内市场的同时,华晨汽车已成功开发了欧洲市场、北美市场及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市场。从2006年到现在,华晨汽车累计出口整车61232辆,建立了三个海外工厂。
“创新生存与发展,逆势而上求突破。”这是祁玉民在集团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口号。华晨汽车正是按照祁玉民的设想,仅用了5年时间,一跃成为中国自主品牌主力军。
2006年至2009年末,华晨汽车实现整车销售114万辆、销售收入1654.46亿元、上缴税金135亿元,分别是“十一五”前21年(从1984年金杯汽车成立以来)总和的110%、153%、239%。2009年,华晨汽车在资本市场巧运作,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与投资收益56亿港元。
“十一五”开局以来,华晨汽车启动整车开发及改型类项目32项,已经实现批量生产的16项;启动发动机开发及匹配类项目40项,其中27项已经实现批量生产。目前,华晨汽车已拥有319项技术专利(含国际专利85项)。
到2010年,华晨汽车已在国内建成沈阳、绵阳两大整车生产基地,形成了15万辆B级车、15万辆A级车等乘用车和30万辆轻客、轻卡、微面等商用车的产能规模;发动机产能达75万台。华晨汽车培育并树立了“中华”、“金杯”两大国内知名自主品牌。其中,“金杯”市场销量突破88万辆,市场占有率达50%,连续13年独占国内轻客市场半壁河山,成为中国轻客第一品牌;自“十一五”以来,中华轿车实现销售38.5万辆;中华骏捷累计销售20万辆。
华晨汽车与德国宝马集团的合资企业华晨宝马公司一期项目连年超额完成3万辆设计年生产能力,并已顺利启动了二期扩能计划,30万辆产能基地项目正在筹备中,在埃及、越南建立了3家海外组装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