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时,阆中为彭国地,周时曾是巴子国国都。秦末汉初,刘邦以阆中巴人作先锋,所向披靡,得以“还定三秦”。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阆中是蜀国的锁钥咽喉之地,张飞在阆中镇守7年之久,并最终殒命于此。唐初,阆中为隆州治,高祖李渊之子鲁王灵夔,滕王元婴,先后任阆州刺史,明末清初,阆中还作为四川省会长达17年。
隆冬的古城,有几分寂寥,身着更衣的更夫和“张飞巡城”的车队,让人仿佛走进了三国鼎立之时,可那时哪有如此祥和的心境。站在古城的轴心——中天楼上俯瞰,不能不对这座雄伟的古城发出由衷的赞叹。据说最初阆中营建于唐代。唐初,滕王李元婴来到阆中,他嫌任所简陋,便按照京都宫苑的样貌扩大修葺,以后的王孙贵族们也大兴土木,广建亭台楼阁,一时阆中有“九井十二楼”之称。如今,阆中保存下来的古街尚有61条,古楼有华光楼、中天楼、敌万楼等。这些古街巷或东西贯通,或南北走向,没有曲径通幽,独具恢宏大气,街的布局如唐诗般规则,巷的长短则似宋词的长短句,东、南、西、北直抵江边。难怪唐朝诗圣杜甫在阆中逗留时,创作了60余首诗,并留下了“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的绝句。
保存完整的唐宋明清风格的古民居 摄影/潘明清
如果说古街如线,古院则如珠。初进小城觉得房屋偏低,直至推开一扇扇兽环木门,方知这里别有洞天。阆中古城的古院之多,应以千计了。这些古院荟萃了北方四合院和江南园林的特点,每一处院落都是独一无二的。“串珠”式、“品”字型、“多”字型、院中有院、园中有园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相映生辉,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匠心,堪称“中国古建筑的百科全书”。
最让人震惊的是杜家大院,此院院中套院,7个小院如糖葫芦一样,一气贯通,一院一重天。这是一座活着的古镇,扣开一座座院落的大门,每家的主人便是免费的讲解员。既能教你辨认建筑中的雕龙画凤,又会给你讲解院落的前生今世、每一个窗花每一个喷泉甚至每一株树的故事,当然,还有每一个房间每一个照壁的风水。笔者曾来到张家小院,院子不大,属“多”字型,海棠还未盛开,但主人跟我讲他家的柿子树是不摘的,多年来一直给小鸟过冬吃,让我一下子明白了这个小城为什么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风送茶烟三径州,月移梅影一床书。”“伴我书千卷,可人花一帘。”“雅院留客,小庐容我静,华檐飞思,大地任人忙。”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川渝灵性古阆风。古院不仅有不逊于歙县的楹联,还可以看皮影,傩戏,川北灯戏文化,让古城温婉儒雅充满书卷气。
别样张飞,功过滕王
用“剪不断理还乱”来形容三国烟云、盛唐奢华与阆中的关系,是再贴切不过了。而这一切,皆源于两个人物:那就是张飞和滕王元婴。
三国鼎立的历史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张飞曾镇守阆中古城七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诞生于斯,因此这片土地缀满了三国文化闪光的历史碎片。
张飞巡城 摄影/张晓东
阆中一共有四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古城中只有一个,那就是张飞庙。张飞庙又称汉桓侯祠,“汉”指的是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桓侯为张飞的谥号。
提起张飞,立刻想起《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豹头环眼,燕颌虎须,势若奔马,性如烈火,声如巨雷”的形象。直到来到张飞庙,亲眼看到张飞苍劲古拙的汉八分书,又读到朱元璋的赞誉:纯正不曲,书如其人。方知猛张飞原来还颇有文采。明卓尔昌编的《画髓元铨》也记载“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仔细想想,张飞应该是一个复合型的高级人才,用时尚的话说,他还是一位多栖明星哩,能打仗、通诗画,官也做得颇有政绩,发展地方蚕丝、修建水利、除暴安良,还有一个第二职业——屠宰业总裁。难怪颇有影响力的“智联招聘”把张飞这位五虎上将聘为超级形象代言人。台湾台中市福兴宫组织的“张桓侯大帝祭拜团”已连续七年赴阆中举行祭拜活动。福兴宫是杀猪行业协会,这些台湾人认为张飞是他们屠宰行业的祖师爷,所以特来祭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