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小洲艺术村:乌托邦还是游戏场?
2010-04-27 09:57 作者:本刊记者 张曼 摄影 李钺

静谧的创作环境之外,艺术家们也看重这里整体的艺术氛围。他们从单打独斗的个体创作状态转向一些集体活动,组织各种展览、交流活动和艺术沙龙。

村里的非盈利艺术空间让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找到了展示作品的平台,比如艺术家刘可和樊哲等人的“腾挪空间”,展览免费向艺术家开放,并提供一定的免费的配套支持(海报,酒会,影像设备,年刊),不介入展览艺术品的交易;“公共空间”则是一栋两层半小楼,摆几张桌子,供茶水,午后开放,秉着随意、自给自足的管理办法,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展出少量作品,为小洲及周边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和活动场所。

 
紫韵堂的庭院

除了日常的展览和沙龙,两届成功举办的小洲艺术节,也让小洲艺术群体从半隐居的状态走出来,整体呈现在公众面前,引人侧目。

艺术节的发起人是广州美院两个油画系毕业的学生陈乾和阙正刚。“能借钱的朋友几乎都借过了,实在是想不到能借钱给我的朋友了,到最后是一个朋友的母亲实在可怜我,1000块意思性地买了我一张画,才让我渡过难关。”阙正刚回忆2008年举办首届小洲艺术节时窘迫的境况。那次艺术节终究是如愿成功举办了,也梳理和展示了小洲村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为小洲艺术村日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谢国政大部分时间都在小作坊中捉摸古琴制作

2009年底举办的第二届小洲艺术节,已经超越了艺术村的范围,俨然成了整个广州民间艺术活动的嘉年华会。

艺术村的氛围和活力甚至一度感染了谢国正这样的手艺人。和不少小洲的村民们一样,他们辗转在聚会和各种展览的现场,感受着艺术的张力和现实生活之外的可能性。

谢国正带着记者拜访了他在木雕工作室干活的伙伴,被访者专注地在工作室的台灯下,用大红酸枝和小叶紫檀等木料创作一些简单的雕刻作品,拿到由宗祠改建而成的雕刻展厅,供偶尔前来的游客购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