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福水的精心经营下,这支正规军不断壮大,相继组建了拆迁公司、基础公司、建筑公司和市政工程公司。1996年,黄福水整合不同经营实体,组建了北京宏福集团。他说,在此后的几年里,他们摸索、创建出了一条以村为基础、以宏福集团为经济支柱的“村企合一”的经济运行体系。“通过企业改制,农民入股做上了股东,大家谋发展的积极性可想而知。”黄福水笑着说,“新农村建设要有支柱产业,要通过培育自己的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村民收入。”
如今宏福集团发展成为一家涵盖传统产业、科技产业、保障服务产业、旅游休闲产业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下辖温都水城等15家直属企业、30余家参控股企业、7000余名员工,企业总资产40亿元人民币。
缔造乡村里的都市
随着郑各庄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们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富起来的村民们开始攀比性地盖新房。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家里的房子越盖越大、越盖越高才是富裕的表现。然而村民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大改善,家里看的还是黑白电视,全村没有几个大学生。而且村民建房子没有规划,全村1050亩地被400多户村民分割,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
黄福水看到这个现象十分着急:“要想把郑各庄村建设成一个现代化新农村,就必须改变村民过去杂乱的生活环境,搞旧村改造,走自主城市化的道路。拆掉村民的老房子,旧房估价折抵楼房,让村民搬进统一盖的楼房。同时,重新整合土地,节约出来的土地可以为产业开发和招商引资提供条件。”搬到楼房里住,村民们虽然愿意的居多,但是不愿意的个个都是大难题,黄福水就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同时为了减轻村民搬进楼房后的经济负担,黄福水建议村领导班子制定了水、暖气、燃气以及物业管理等一系列费用的报销和减免政策,并写进《村民自治章程》,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1998年,郑各庄村宏福苑小区破土动工。目前,该小区有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住宅楼80余栋、居民3000余户、15000多人口。整个小区温泉入户,采用地板取暖,并有学校、银行、邮局、超市、社区公园、污水处理厂等综合服务设施,并在2007年入选北京居民最满意住宅小区。黄福水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1998年前,郑各庄村住宅用地1050亩,人均住房面积仅为23平方米。旧村改造后,住宅用地仅为250亩,村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70平方米,比改造前增加了三分之二。
黄福水说:“我也是一个农民,所以我能想村民之所想。”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为了维护村民的土地权益,黄福水在征得村民同意之后,大胆推行了土地股权制。村民以流转的方式将土地委托给村企宏福集团经营,村民不参与土地的经营,但每年都享受土地收益分红,2008年人均获得土地收益7000余元。黄福水知道,祖祖辈辈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没有了耕地,需要工作赚钱养家。为此,他让村里成立了村民劳动就业安置办公室,对村民就业实行登记挂账制度,只要愿意在本村企业就业的,都给予妥善安置。同时,村委会依靠每年土地集体分红来支付村民的各项社会福利,包括退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诸多福利。2008年,村民人均从村集体获得的各项福利达5300元人民币,其中老年人人均领取村内养老生活补贴及退休金达12500元人民币。
村民信任最可贵
黄福水说:“村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除了提高村民收入、保障生活条件之外,还要注重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这样才叫真正的新农村建设。”郑各庄村投资兴建了社区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成立了成人教育学校,引进了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邮电大学,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配套体系。“不要比谁家的房子高,谁家的房子大,要比谁家的孩子有出息、学问高、本领强,对社会贡献大”,这是郑各庄村村委向村民灌输的理念。同时村委会制订了本村村民子弟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全程教育补贴制度,村民子弟学费能够全部报销,激励村民子弟勤奋学习,每年都有十几名学生考入大学。在重视子女教育的同时,黄福水也很重视村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一些村民由于文化素质的欠缺,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郑各庄村专门成立了成人学校,对村民分批进行培训。“十几年前,我们村好多人初中都没毕业,更别说上大学了。现在大家可都大变样了。”说起这个话题,黄福水显得格外自豪,“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郑各庄村强大起来以后,做到人员不匮乏,保证人员跟上企业的步伐,跟得上队。”
黄福水参加国庆受阅仪式
“郑各庄村能取得这么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改变了村民老旧的观念。村民祖祖辈辈在土地上劳作生活,一下子让他改变生活方式,住楼房、去上班,村民们会不太习惯。我们做好思想引导和生活保障工作,村民们担心的问题解决了,自然也就信任我们了。”黄福水说,“过去的美好设想变成了现实,不是我一个人高兴,全村人都由衷高兴。”黄福水认为,作为一个农村带头人,“信任”两个字非常可贵。
谈到今后的发展,黄福水说,在继续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他们还要开发一些新的项目,包括高附加值、低能耗、环保型的高科技企业、旅游休闲产业、以及信息通信、影视传媒、动漫网游等文化传媒产业。同时,还要走出去拓展更广阔的天地。近日,宏福集团把生意做到了非洲,在利比亚承揽了35亿元人民币的房屋建设工程。黄福水说:“我希望能把郑各庄村的发展经验传播出去,让更多的村子借鉴并富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