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的郑各庄村,你会发现,这里简直比城市还现代化:宽敞的道路、鳞次栉比的楼房、琳琅满目的商业网点,还有已入驻多家知名企业的工业园区,以及两所名牌大学新校园,一条清澈的人工河从村中穿过。
然而在20年前,郑各庄村却不是今天的模样。那时候,村里村外到处杂草丛生、污水横溢,本来就不宽敞的街道被猪圈、粪堆、柴禾垛占据,随处可见破败的土墙和简陋陈旧的民房。
郑各庄旧时村貌
如今,郑各庄村作为北京知名的旅游和会议景区,又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响亮名字-温都水城。郑各庄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一个人紧密相连,他就是郑各庄村党总支书记黄福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村办企业宏福集团董事长。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黄福水,中等身材,相貌堂堂中透着坚毅的性格和农民的朴实憨厚,炯炯有神的目光中闪烁着企业管理者的智慧。黄福水说:“每当我看着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想着它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就格外自豪。”2009年,更令黄福水和村民们感到自豪的,是在国庆60周年庆典游行队伍中,黄福水作为全国新农村建设者的优秀代表站在了新农村建设彩车上。
新农村建设要有支柱产业
20年前,郑各庄村村民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同时发展糊水泥袋、拉沙子、黏土砖厂等小作坊式企业。“郑各庄交通不便,没法做买卖,一些小厂子经营三四年就倒闭了;又没有矿产等资源能够利用。村民过得都是紧巴巴的日子,很艰难。”黄福水回忆起以前的日子不禁叹了口气。
郑各庄村宏福苑小区,2007年入选北京居民最满意住宅小区
1986年,20多岁的黄福水把村里十几个年轻人召集到一起:“我看,咱们成年累月地在庄稼地里滚,累死也别想富起来。不如出去闯荡闯荡,没准儿能找到一条致富的路子。”黄福水组建了一个土方施工队,以借来的5万元人民币做资本,开始在建筑市场打拼。十几个人铆着劲学技术,第一年就挣了50万元。随着施工队规模的不断壮大,1993年黄福水成立了宏远机械施工公司,从挂靠别人旗下的施工队,变成了独掌大旗的正规军,在市场上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