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新组建的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正式挂牌,除划入原省交通厅职责外,还增加了城市地铁与轨道交通运营、出租车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协调配合机制,由省经贸委会同省交通运输厅等部门拟订并组织实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等职能,省交通运输厅还将参与全省交通运输总体规划、地方民航机场规划和建设等工作。
新变革带来了新机制,新机制带来了新变化。站在海西发展的高度,新组建的省交通运输厅响亮地提出了“十年计划任务五年完成”的总体框架,对海西高速公路网、省道及港口规划作了相应调整,要求从2009到2012年,全省高速公路、国省道、港口等基础设施投资将以年均增幅20%以上速度,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一是高速公路年均投资约300亿元,力争2015年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提前5年基本建成海西高速公路骨架网;二是普通公路年均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2012年前建设改造国省道3000公里以上,重点推进县通县、乡通乡等具有一定通道功能的农村公路网络化工程建设,再建成1.6万公里以上农村水泥路;三是力争港口年均投资近100亿元,加强福州、厦门等港口、航道和集疏运通道建设,发展公用码头。四是加快枢纽场站建设,到2012年新增公路、港口客运站前18个、物流场站10个以上,力争建成5个以上规模化、品牌化的大型综合运输枢纽场站。
福建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德金认为:“海西发展战略升级,将福建交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未来福建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必须跳出福建看交通,跳出交通看交通。在海西先行先试中体现‘通’和‘先’的特殊地位和价值”。
根据规划,未来几年福建交通运输业将注重运作,突出“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推进跨越式发展。一是“一体化”整合“大港口”。在厦门湾港口一体化、湄洲湾南北岸港口一体化的基础上,完成福州宁德港口整合,真正实现港口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大港口”建设,重点开发福州、湄洲湾、厦门三大港,建设若干个具有鲜明特色、功能合理的现代化港区,发挥示范作用,整合形成三大口岸,并相应调整设置“一关三检”等机构;二是“两纵两横”打造改革开放大通道。构建对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两纵”大通道,早日形成“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的交通运输新格局;构建拓展中西部的南北“两横”大通道;利用福建省对台区位优势和“五缘”优势,构建祖国统一大业大通道;三是“无缝链接”推进“大物流”建设。着力培育物流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国外、省外知名物流企业,带动本地物流业发展。打通沿海与山区的通道,联通沿海与内地市场同,发挥对台交通优势,初步构建海峡滚装运输系统。加快推进区域交通和城乡公共客运一体化,大力发展海西城市群城际快速公共客运,促进区域一体化。
两岸“三通”从头越
一道浅浅的海峡,福建在西岸,台湾在东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海峡西岸与东岸,犹如祖国东南血脉相连的美丽双翼。然而,就是这道浅浅的海峡,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原因,倾注了中华民族久久的乡愁,积淀了两岸同胞太多的期盼。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三通”,拉开了闽台交流的序幕,这也为福建交通人发挥与台湾独特的“五缘”优势,在闽台海上通航方面探索促进两岸最终实现双向、全面、直接“三通”迎来了一展身手的契机。
从1984年起,福建省交通主管部门在加大港航投资力度的同时,积极组织各类专家、学者对两岸海上双向直航与航务相关的技术操作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论证;从闽台率先实现两岸双向直航的优越条件及相关港口、船型、航线的选择以及两岸航运法规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完成了《海峡两岸航运法规及政策研究》等八个课题的经济与技术论证,提出了直航的预案与解决问题的建议。1992年起,海峡两岸航商先后5次分别在大陆和台湾召开“海峡两岸通航学术研讨会”,广泛交流、探讨两岸三通措施和具体业务,为两岸试点直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年3月,福建省提出了闽台“三通”率先突破的思路,即“民间商谈、定点直航、先单(向)后双(向)、先海后空、两门先通,逐项突破”,并在马尾、厦门、湄洲岛兴建供两岸直航的专用码头。
但闽台“三通”率先突破的思路直到5年之后才在两岸有关部门、航运界的共同努力下获得重大突破。1997年4月19日,福建省厦门轮船总公司“盛达”轮与福建外贸中心船务公司“华荣”轮分别由厦门港、福州港运载集装箱驶向台湾高雄港,两岸试点直航正式启动,结束了两岸间近50年没有商船直接往来的历史。
1997年7月4日,福建省两岸三地弯靠不定期散杂货物运输启动;1998年,祖国大陆各主要港口与台湾地区主要港口间经第三地弯靠集装箱运输开通;2001年1月2日,两岸海上直航开启了崭新阶段,实现了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地区金、马、澎海上客运直航;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海运协议》,现阶段大陆开放63个港口与台湾11个港口进行海上直航。至此,历经近30年的漫漫求索路,终于打开了两岸客货运直航常态化的新局面。
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通过长期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在2008年两岸全面“三通”前,闽台海上通航工作经历了个案审批、相对固定航次(航班)和定期航班管理等发展阶段,通过采取政府主导和民间协商相配合的形式,在两岸间成功进行了福州港、厦门港与台湾高雄港间海上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台方称境外航运中心定点直航),两岸三地弯靠运输,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地区金门、马祖、澎湖间客货直航(即小三通)等三种海上通航模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福建模式,实现了几十年间两岸的交往、交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终成滚滚洪流,为促进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