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当全国高速公路连接成网,福建周边的经济高地长三角、珠三角,逐步显现强大虹吸作用,不断吸纳着外来的资金、人才和成熟的企业时,福建的高速公路竟还处于起步阶段。
“麗星”邮轮靠泊厦门邮轮码头
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小。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省份之一,难道福建曾有的优势就这样丢失?倘若如此,福建将如何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有更大贡献?如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迅速崛起?
对于福建“通”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早在2005年2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长期以来制约福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通”的问题,更好发挥开放的优势在于“通”,产业的集聚在于“通”,人民生活全面实现小康在于“通”,两岸关系加强和改善的基础条件也在于“通”。
在2009年5月海西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福建“通”的问题,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当月来闽视察厦门港时指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交通大通道建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需加强三个方面的通道建设:一是加强厦门和沿海港口城市通往台湾的直航通道建设;二是加强整个福建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形成通往内地的大通道建设;三是加强福建特别是厦门通往国际的大通道建设”。发挥海西建设“通”和“先”的作用,福建交通承载着太多的企望。
“三大建设”:从海西发展高度筹划交通
“一通百通,海西先行”。事实上,当海西扬帆起航,如一块强力的磁场吸引八方客商聚集八闽大地时,福建交通早已一马当先,提速提效。
统计显示,从2004年初正式提出并实施海西战略至今,福建全省在高速公路、国省道、港航等基础设施(不包括铁路、航空)的投资总额超过过去50年的总和,其中2006年投资额突破200亿元之后,每年平均以100亿元的增长速度推进。五年间,福建新建高速公路超过1000公里,基本形成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农村公路、枢纽站场配套完善的公路网络体系,各县(市)基本实现了一小时内上高速。
虽然成就令人瞩目,但如果将福建交通置于全国平台的横向视角上比较,差距依然十分明显,这不仅表现在交通发展规模、速度、质量和结构上,还表现在观念、体制机制和发展举措上,这与福建作为沿海开放省份的地位不相称。
漳州南靖土楼农村公路
随着海西开发热度逐渐升级,海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新框架也全面拉开。2008年,在交通运输部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海西建设的新形势,福建交通运输厅党组提出了加快建设海西“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三大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