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在西方流行花语一样,中国自古也有借花隐喻的习惯,如人们常用荷花或莲花来表现高洁,用牡丹来表现富贵等。而这些花卉也成为中国花鸟绘画作品的主要题材。
圣洁的荷花
在古人的眼里,莲花与荷花是不分的,名称经常互用。高雅、圣洁是荷花特有的品格,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深受赞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以莲花自喻,抒写自己不肯同世俗同流合污、清高孤傲的品格。画家们也因此爱上荷花,它一年四季、一天四时的变化,都被赋予了拟人化的吉祥含义。
俞致贞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富盛名的画荷名家。她专门表现荷花盛开的欣欣向荣的意境。1937年,为了向前人学习画荷花的经验,她入故宫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临摹研究历代名画;1946年,她再拜当代画荷名家张大千为师。1971年至1984年,她花费13年的时间为钓鱼台国宾馆绘制巨幅工笔花鸟画,其中荷花为主要内容。1983年她还为中南海紫光阁绘制了巨幅作品《荷塘清趣》。如今,俞致贞的荷花早已成为学习画荷花的典范,是临摹的范本。
李魁正是俞致贞的学生,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画荷的个人风格。他的学生们都知道,他从来不在课堂上画荷花。他说:“荷花的圣洁不容俗人去玷污,在课堂上随随便便画荷花是对荷花的大不敬。”每次准备画荷花前,他都会沐浴更衣,再把画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燃上一炷檀香,再放上一曲轻柔的古琴曲,静静地坐下来闭目消除杂念,然后他才开始展纸研墨。《瑶池素葩》堪称他荷花创作的代表作。画面上清风拂过,翻飞的荷叶簇拥着朵朵婀娜的白荷花。在这幅作品中,李魁正使用了很多非中国画的技法,像法国新印象派那样一笔笔点出形象,有些地方甚至在颜色没干时用嘴吹干。为达到预定的效果,他认为可以不惜使用一切手段。
《瑶池素葩》李魁正作品
《金牡丹》李魁正作品
残荷独特的审美价值,早就被古人所认识,在古代就有专门善于画残荷的画家。清代写意画名家朱耷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位。他的残荷作品构图奇特、意境萧疏,总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荷花小鸟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狭长的构图,残破瘦弱的荷叶加上孤零零的怪石上的一只小鸟,翻着怪诞的白眼。作为一生逃亡、在深山中隐姓埋名、对新王朝痛恨又回天无力的前朝皇族,他只能在作品中通过残荷这种意象抒发其复杂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