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表现牡丹的富贵气息,画家们绞尽脑汁。张大千就觉得硕大的花头和艳丽的色彩还不足以完美地表现富贵,于是在画完的花头上用纯金做的颜料勾上金线,作品挂在墙上,金光灿灿。
李魁正仍不满足于勾金线的做法,他借鉴西洋水彩画的技法和现代构成技术,把牡丹的固有色彩完全改掉,全部用金黄色渲染,彻底做成了富丽堂皇的《金牡丹》。当年老师教李魁正的构图方法是网格状的,花头、叶子、枝干各自在画面上占有一部分位置,使看画的人没有明确的视觉中心。受到宋人花鸟中《出水芙蓉》的启示,李魁正把枝干省略掉,只画一朵大花,再用一部分叶子陪衬,这样一来,因素单纯明了,让人一目了然。此外,他用一种像太阳发光一般的放射形构图来处理《金牡丹》,终于获得了成功。
忘忧萱草
在中国画中的萱草,不是跟太湖石组合就是跟松树组合,还常题写着“忘忧草”或者“宜子孙”等字。这是因为,有两千多年栽种历史的萱草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魔力的草。《诗经》中记载,古代有位妇人因丈夫远征,遂在家里栽种萱草,萱草的花朵金黄耀眼,又是可以食用的美味,妇人借此解愁忘忧,从此世人称之为“忘忧草”。西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说:“萱草吃了能使人欢乐忘记忧愁,女人怀孕时佩戴此草必生男孩。”因此,萱草又叫“宜男草”或者叫“宜子孙”。
《花蝶图》马荃作品
传说中的妇人到底能忘掉多少忧愁以及孕妇能否生男孩,这都难以考证。但是中国人喜爱萱草毋庸置疑。在绘画作品中,萱草与石头和松树结合总是含有长寿并且子孙昌盛的寓意。清代女画家马荃的《花蝶图》就是这种组合。此画工整细致地刻画了奇石之旁,萱草和虞美人竞相开放之态,婀娜多姿,明艳动人。一只蝴蝶翩翩飞舞,另有一只伫立在萱草的花头上。画面意境祥和、寓意鲜明,是表现忘忧草的上乘之作。
此外,在中国画里,松树长青不老,梅花凌寒不凋,竹子四季碧绿,合起来被称为“岁寒三友”,是比喻文人气节的最佳组合。兰花幽香、菊花傲霜等也都是中国花鸟画的不朽题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