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海外生活,虽然使不少华侨华人改变了生活方式,但对中国人传统的习俗却未曾丢掉。当国内的人们时不时发出“年味淡了”的感叹时,春节,却在海外被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们过得有模有样,别有一番情趣。
春节,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对春节的记忆完全是父母给的。”今年21岁的美籍华人藤藤操着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说,她的父母是20世纪80年代初从中国来到美国的,她从小在芝加哥长大,接受的完全是美式教育。
“虽然我的父母身在美国,但很多中国的传统风俗还一直保留着。”藤藤津津乐道地说,过年祭拜祖先、贴春联、贴福字、包饺子、炸春卷、吃年夜饭,这些环节一个都不能少。餐桌上的菜肴也很有讲究,有炒青菜,据说吃了“亲亲热热”;有炒黄豆芽,因为豆芽形似“如意”,吃了会“万事如意”;还有鱼,叫“年年有余”,但不能把鱼吃光,这叫做“吃剩有鱼”。它是寓意在新的一年中,家里会“吃剩有余”、“美满如意”。除夕夜,父母还会给她发红包,教她说几句中国吉利话。
在伦敦举行的中国农历新年庆祝活动
以前,藤藤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此,但是,后来她对中国及中国文化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这源于一次过春节的经历。她回忆说,有一年春节,她所在的学校组织了一场春节文艺汇演,那是她第一次全面接触中国文化。晚会表演的节目有优美的中国古典舞、悦耳动听的古筝演奏、还有十来位美国学生共同演唱的中国民歌、穿着唐装的美国人用英文说的中国传统相声等。“节目简直太美妙了!”至今藤藤还赞叹不已。
“对了,还有‘Peking Opera’(京剧),看着挺复杂的,我没有听懂。”藤藤调皮地吐了吐舌头。她说,没想到中国文化竟然那么有意思,而且很多美国同学都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这让她感到既惊讶又自豪。
看完那次演出后,藤藤就决定好好学中文,了解更多更深的中国文化。藤藤说她已经读过几本中国文学作品,她很喜欢韩寒的书,很有趣。
“明年的春节,我会和父母一起回国祭祖。”藤藤充满期待地说,通过图书和网络,她知道了中国有很多美丽的地方,回去后,一定要好好玩一玩,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