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特稿
文化其实就在生活的互助里
2010-02-10 09:54 作者:口述◇林春凤 整理◇龚 寒

我们这个聚会其实也是他们每个小家庭的聚会。他们借用这个时候,召集亲朋友好来聚一聚。我发现他们的热情更高,在唱歌的时候非常投入非常有感情,或许是觉得很不容易才唱这么一次吧。很多人还会带着录音机来,说带回去可以常常听,也可以好好地再练习。每到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我们这里像种子部队一样。

有一次,我们去到部落大学表演民族古老歌谣。由于屏东地区是排湾族跟鲁凯族的大聚落,阿美族比较少。我们唱着唱着就有一个老人突然从后面跑到舞台前面,很认真很感动地听,一再说:“怎么还有人会唱这个歌?怎么还有人会唱这个歌?我们都快忘记这首歌了!”说完就开始认亲,原来他是从另一个都会区桃源过来的。我们当时的感动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只要做,我就不悲观

目前在经费上,我们采用会员制,一年一交,正式会员500块新台币(相当于108元人民币),新会员1000块,每年大会时一起交。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没有支付工作费,总干事、理事长、会计、出纳都是义工。好在都只是业余来做,大家并没有太计较。

另外,就是我们向政府部门申请来的族语课程、暑期原住民学生的课业辅导,还有族语认证考试三个项目的经费,分别拿到了12万,3万以及6万块新台币,加起来大概21万。除此之外,我们也会争取接一些政府的调查问卷等项目。这些钱让我们有了喘息的机会,可以暂时支付一些费用,不至于坐吃山空。

相比于社团的生存问题,我更担心的是很多族人因为工作忙或住得远而无法前来参加活动,那样最后可能就慢慢地淡忘了。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一些会员缺乏竞争力,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如何让大家既成为生活的共同体,同时又能够有新的出路,是我们最大的压力。我在想是否能够让他们做一些例如手工肥皂这样的产品,技术含量没那么高。这样就有一个基本生活的保障,闲暇之余我们还可以唱,还可以跳。

对于当前自己民族文化的流失,族人也有意识到,因此平时在社团里能说族语就尽量不说国语。

就我个人而言,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肯定会忧虑,这就好像轮胎不转,一定不会前进。但只要能做起来,我就不悲观,能做多少算多少。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特殊的形式,我们的文化就是在自然中形成的,就在生活中的互助里。工作中、休息的时间、吃点心的时间都可以一边用族语唱歌。

另外,我们也在尝试让年轻人不断加入进来,让他们对传统的东西有认同感。毕竟生命很短暂,我们这一代很快就会过去。

都会区原住民,是指那些背井离乡来到繁华城市谋生的台湾少数民族。相比还住在部落里的族人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文化冲击和现实压力更为直接。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各种问题,都会区里出现了一些公益社团。林春凤所在的“玛嘎巴亥”就是其中一个,这个名字在阿美族语里,意思是“美好”。林春凤是社团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屏东教育大学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的主任。



   上一页   1   2   3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