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文化的冲突如果一直没有处理,堆积下来就会成为病症。没有专业人士介入的话,最后就会变成一些负面的行为表现,例如自杀、酗酒等。
但这种负面情绪并不容易表达出来。每个礼拜定期聚会时,大家会带些东西过来分享,也会彼此倾诉负面情绪。特别是当有人家里遭遇突变时,我们都是支撑者,一方面是人力的支援,另一方面是情绪的支撑。
前阵子有个人的先生出了车祸过世,其他人就会过去支持他。因为她当时已经懵了,不知道后续的法律诉讼赔偿和遗产继承问题该怎么处理。另外一个人是她的孩子突然生病走了,这是很大的一个打击。当时我们就到她家里整夜陪她,怕她害怕或是太过伤心,大概持续了三四晚,后来也一直继续地关心她。
每周的族语课
除了情感的支撑,学族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活动内容。语言是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文化如果不实践,就会被渐渐遗忘。
每个礼拜我们都会利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学习传统歌谣。在课堂上,两位阿美族语老师会认真地讲解词语的发音和字句的意思,再利用简单美妙的旋律带领大家一起唱。对学员来说,这些旋律都是以前在山上听过的,唤醒了很多人对部落的记忆。于是大家都会跟着一边摆动身体,一边开心地唱着。
这个时候,会员的孩子们就在旁边玩耍。他们一开始肯定不会唱,但可以逐渐熟悉,并且知道原来歌里讲的故事那么美丽;慢慢地他们也会哼唱起来。我想他们是很重要的一个年龄层,我们需要一代一代的影响。
来学习课程的主要有几类人:国中生、国小生、想系统学习然后从事母语教学的族人,另外就是希望能够找回归属感的人。
现在政府有一个政策,就是如果通过族语的认证,升学时可以加35%的分数。所以国中生的动力比较强,毕竟希望能够读好学校。国小生目前还都是自由选择,但家长都很紧张,想着国中功课压力那么重,不如让他们国小就来学。
目前来说,他们学习族语的动力主要还是来自外部,例如加分;真正内在的动力其实还蛮弱的,学习也比较懒散。所以我们就尽可能让他们去参与各种活动,例如族语竞赛、戏剧比赛、丰年祭等等,让他们不断去实践。
他们还是对参加比赛还是很热心的,或许是没有上台之前会在底下野餐,他们觉得好玩,有人还会带小孩来,就好像过年一样,特别热闹。
在阿美族协会举办的一个丰年祭上,我们的族群就是盛装上去,很努力地表演,唱得很愉快。因为平常的练习,大家都没有忘了那个舞步。
社团里没有责备和歧视
我觉得大家之所以愿意来,最主要是归属感,因为我们无法提供别的实质回馈,例如钱、奖品、或工作。相反,很多时候大家是要付出的,例如一起筹备活动什么的。
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要取得温暖--这是当前的最大动力。核心是一种认同感,以及感情上的安全,不用担心被歧视被嘲笑。即使有人说哪天他喝酒了倒在路上,别人也不会笑他,不会觉得你怎么不自爱不检点。这种责备不会在社团里存在,大家听了就哈哈大笑,问:“那后来呢?”
雅美族人施秀静演唱歌谣《愿你满载而归》
社团有几件事特别感动我。例如平常我们就几个核心人员,但当一个活动要进行的时候,就会多了很多不认识的族人。他们大多曾经在部落里生活过,为了参加活动,远从台中、高雄、花莲坐半个小时、1小时,甚至是3个小时、6个小时的车赶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