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安街上的民族文化宫。尽管是入冬来最寒冷的一周,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4摄氏度;但短短7天,“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的参观者已超过万人。
长老团成员参观展览
“台湾少数民族”,这个提法略有些陌生。在台湾,他们被称为“原住民”;而在大陆,过去被统称为“高山族”。但此次展览让参观者们发现:以往用高山族来称呼这些同胞实在过于笼统,实际上他们属于14个文化各具特色的族群—阿美、泰雅、赛夏、布农、邹、鲁凯、排湾、卑南、达悟、太鲁阁、噶玛兰、邵、撒奇莱雅以及赛德克。
根据台湾2007年的统计,这14个族群的总人口约为48万,占台湾总人口数的2.1%。其中,人口最多的阿美族约有17.3万人,而人口最少的邵族,只有约600人。
展品中没有一件仿品
“我希望让来参观的朋友们,感受到台湾原住民的热情,就好像到部落里一样。”这次展览的岛内合作者、赛夏族长老根志优说。20多年来,他以电视工作者的身份跑遍了台湾828个部落,拍摄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纪录片。此次展出的400多件实物、10000多幅图片以及40多部影像资料,有九成来自他多年来的收藏。
整个展览对台湾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文化特色以及生活习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主办方全国台联说,规模如此之大的台湾少数民族展览,迄今为止还是第一次,即使在台湾岛内也没有过。根志优说:“即便在台湾,很多人对原住民的文化也是陌生的。这种陌生让很多人觉得原住民没有文化可言。”
排湾族认为其祖先诞生于陶壶之中
从去年决定跟台联合作以来,根志优跑北京不下十次,画草图、量尺寸、布置展馆。为了保证原汁原味,此次展出的实物没有一件是仿品,包括部落老人亲手织的服饰、有百年历史的泰雅族织布机、镶嵌着珍稀羚羊角的头目帽等等,甚至连悬挂在达悟族拼板舟上的飞鱼干,也是族人腌制好从台湾带来的,还带着大海的咸腥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