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曾经是西双版纳有名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基诺族乡,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47%,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2000年通过“普九”验收。
云南为改善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将村民们迁至新建的村寨
像巴飘村这样受益于新农村建设的少数民族村寨并不少。云南共有5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33.29%,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为了探索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方法和途径,2003年起,云南在全省开展了“民族团结示范点”和“兴边富民示范点”创建活动。
下寨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村寨,紧靠象阳公路,这是普洱国家公园和普洱茶博览苑开发的必经之路。村里有农户46户,水田80亩、旱地1250亩、鱼塘130亩,一年四季气候温和,植被常绿,茶园翠竹环抱,呈现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
下寨村党小组书记舒培林告诉记者,虽然自然条件很优越,1000米的海拔高度,日照充分,土地肥沃,但因为以前并没有什么支柱型的产业,村民以种水稻、烟叶或茶叶为生,不少村名选择外出务工补贴家用,日子过得很清苦。
这几年在新农村建设中,镇政府根据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将种植茶叶作为整个下寨村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向,并发展茶叶加工作坊6户。发展了优质茶叶种植业,村民们的收入也就水涨船高。现在每户平均有30亩左右的茶田,每年3月到11月的农忙时节,大伙每天都忙活在茶田里,不少村民还雇了采茶工。一般人家每年会有5-6万元的收入,再加上家种菜养猪,生活大为改观。
如今在下寨村,家家有电,户户通自来水,还建了自己的小学。为改善村内环境,根据路况分别修建了水泥路、鹅卵石路、砂石路,12条主巷道直接通到了每家农户的家门口;铺设了3000多米排水沟,设立了污水处理池,建成保护性湿地与鱼塘。拿着政府提供的改造农房的补贴,村民们把自己房屋也修葺一新,不少人还添置了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
2006年云南省制定了民族团结示范村和兴边富民示范村的新目标:要求示范村有“一条进村入户硬板路;一个民族文化活动场所;培育一至二项增收项目;每户都有安居房;每户都能用上洁净自来水;每户用上以沼气为主的洁净能源(有条件的地方进行“一池三改”);基本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问题”。目前,示范村的数量已经达到401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