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从贫困村到“花乡农居”
2010-02-09 10:43 作者:张曼

如今,曾经是西双版纳有名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基诺族乡,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47%,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2000年通过“普九”验收。

 
云南为改善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将村民们迁至新建的村寨

像巴飘村这样受益于新农村建设的少数民族村寨并不少。云南共有5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33.29%,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为了探索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方法和途径,2003年起,云南在全省开展了“民族团结示范点”和“兴边富民示范点”创建活动。

下寨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村寨,紧靠象阳公路,这是普洱国家公园和普洱茶博览苑开发的必经之路。村里有农户46户,水田80亩、旱地1250亩、鱼塘130亩,一年四季气候温和,植被常绿,茶园翠竹环抱,呈现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

下寨村党小组书记舒培林告诉记者,虽然自然条件很优越,1000米的海拔高度,日照充分,土地肥沃,但因为以前并没有什么支柱型的产业,村民以种水稻、烟叶或茶叶为生,不少村名选择外出务工补贴家用,日子过得很清苦。

这几年在新农村建设中,镇政府根据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将种植茶叶作为整个下寨村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向,并发展茶叶加工作坊6户。发展了优质茶叶种植业,村民们的收入也就水涨船高。现在每户平均有30亩左右的茶田,每年3月到11月的农忙时节,大伙每天都忙活在茶田里,不少村民还雇了采茶工。一般人家每年会有5-6万元的收入,再加上家种菜养猪,生活大为改观。

如今在下寨村,家家有电,户户通自来水,还建了自己的小学。为改善村内环境,根据路况分别修建了水泥路、鹅卵石路、砂石路,12条主巷道直接通到了每家农户的家门口;铺设了3000多米排水沟,设立了污水处理池,建成保护性湿地与鱼塘。拿着政府提供的改造农房的补贴,村民们把自己房屋也修葺一新,不少人还添置了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

2006年云南省制定了民族团结示范村和兴边富民示范村的新目标:要求示范村有“一条进村入户硬板路;一个民族文化活动场所;培育一至二项增收项目;每户都有安居房;每户都能用上洁净自来水;每户用上以沼气为主的洁净能源(有条件的地方进行“一池三改”);基本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问题”。目前,示范村的数量已经达到401个。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