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从贫困村到“花乡农居”
2010-02-09 10:43 作者:张曼

2003年,曾家开始做农家乐的时候,全家人的想法还都很简单:利用现有的条件办一个简单的农家乐,赚了钱就揣进荷包里。这是当时红砂村人比较普遍的观念。而改造农房需要大量资金,又一时看不见前景,村民们自是不乐意。

为了改变村民们保守的观念,除了耐心劝导,当地政府还组织了相关培训,带着村民们出外参观。曾华美就曾过参加红砂社举办的餐饮经营管理、餐厅礼仪等培训班,并到其他特色农业示范点以及“锦江宾馆”、“皇城老妈”等餐饮企业去参观学习。

在培训和参观中,曾华美的观念有了巨大的改变,开始明白要想把“曾家花园”做大,仅仅靠着原有的规模和理念是不可能实现的。她把赚来的钱进行再投入,提升“曾家花园”的服务档次。在曾华美准备再次扩大农家乐规模的时候,锦江区印发了关于实施小额贷款用于农房打造提升奖励的通知,她随即申请获批了5万元贷款。这笔钱让“曾家花园”无论是从硬件环境,还是服务质量,都实现了提升,实现了盈利的大规模增长。

 
三圣乡的农家乐小院成了成都市民消遣的好去处

到了农房改造的第三期,和曾家一样,红砂社区的农户们态度已经有了180度的转变,开始主动打点起了自家小院。

“曾家花园”并非个案。在红砂社区,现在办“农家乐”的村民已达90余家,形成了规模效应。如今的红砂社区以花卉种植销售为主,发展出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社区内一户一景,与万亩花卉相得益彰,营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旅游业也因此红红火火,游客络绎不绝。

曾华美说,如今红砂村的女孩们很少愿意外嫁出去了,反而是招来了不少上门女婿。

红砂社区是锦江区最早形成的一朵“金花”。锦江区以文化润色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成功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并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2003年,成都市政府提出统筹城乡发展,锦江区依托城郊优势,设计出‘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的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在统筹城乡的过程中,最根本的出发点是改善区域内的民生状况,让生活在这里的农户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锦江区统筹城乡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才告诉记者。

这几年来,三圣乡农户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收入构成发生显著变化:从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收入变成现在集观光农业、乡村旅游、餐饮娱乐和自己务工的收入结构,从过去的人均纯收入3000至4000元,到现在的10000元左右。

事实上,三圣花乡只是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过程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十年来,四川新农村建设坚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整体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也获得快速发展,带动主体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优势产业集聚功能明显凸现,农民获得持续稳定增收。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2900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867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达3694个。川猪、川菜、川茶、川药、川果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正从点状发展向带状、块状经济带突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