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曾家开始做农家乐的时候,全家人的想法还都很简单:利用现有的条件办一个简单的农家乐,赚了钱就揣进荷包里。这是当时红砂村人比较普遍的观念。而改造农房需要大量资金,又一时看不见前景,村民们自是不乐意。
为了改变村民们保守的观念,除了耐心劝导,当地政府还组织了相关培训,带着村民们出外参观。曾华美就曾过参加红砂社举办的餐饮经营管理、餐厅礼仪等培训班,并到其他特色农业示范点以及“锦江宾馆”、“皇城老妈”等餐饮企业去参观学习。
在培训和参观中,曾华美的观念有了巨大的改变,开始明白要想把“曾家花园”做大,仅仅靠着原有的规模和理念是不可能实现的。她把赚来的钱进行再投入,提升“曾家花园”的服务档次。在曾华美准备再次扩大农家乐规模的时候,锦江区印发了关于实施小额贷款用于农房打造提升奖励的通知,她随即申请获批了5万元贷款。这笔钱让“曾家花园”无论是从硬件环境,还是服务质量,都实现了提升,实现了盈利的大规模增长。
三圣乡的农家乐小院成了成都市民消遣的好去处
到了农房改造的第三期,和曾家一样,红砂社区的农户们态度已经有了180度的转变,开始主动打点起了自家小院。
“曾家花园”并非个案。在红砂社区,现在办“农家乐”的村民已达90余家,形成了规模效应。如今的红砂社区以花卉种植销售为主,发展出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社区内一户一景,与万亩花卉相得益彰,营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旅游业也因此红红火火,游客络绎不绝。
曾华美说,如今红砂村的女孩们很少愿意外嫁出去了,反而是招来了不少上门女婿。
红砂社区是锦江区最早形成的一朵“金花”。锦江区以文化润色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成功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并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2003年,成都市政府提出统筹城乡发展,锦江区依托城郊优势,设计出‘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的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在统筹城乡的过程中,最根本的出发点是改善区域内的民生状况,让生活在这里的农户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锦江区统筹城乡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才告诉记者。
这几年来,三圣乡农户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收入构成发生显著变化:从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收入变成现在集观光农业、乡村旅游、餐饮娱乐和自己务工的收入结构,从过去的人均纯收入3000至4000元,到现在的10000元左右。
事实上,三圣花乡只是四川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过程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十年来,四川新农村建设坚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整体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也获得快速发展,带动主体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优势产业集聚功能明显凸现,农民获得持续稳定增收。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2900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867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达3694个。川猪、川菜、川茶、川药、川果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正从点状发展向带状、块状经济带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