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从贫困村到“花乡农居”
2010-02-09 10:43 作者:张曼

“曾家花园”的变迁

在四川成都锦江区红砂社区(前身为三圣乡红砂村),“曾家花园”远近闻名,28岁的曾华美是这个占地400平的农家乐的掌门人。仅仅五年时间,她已经把这个曾经的农家小院打点得颇为别致,院内小桥流水、绿树成荫、褐色的实木桌椅、墨绿的阳伞、古老的石磨、假山……

 
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生态休闲旅游业模型。其发展模式被誉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样板

一到节假日,能接纳200余人的“曾家花园”里就宾客满座,慕名而来的客人们喝茶、聊天、打牌各得其乐。

“可能你们不相信,2003年之前,我们这边路不通水不通,电压也不稳。那会我在成都市区打工,回家一趟都要两个小时,搭完公交车搭小巴,现在从市区搭公交车过来只要半个小时。”曾华美笑着对记者说。

三圣乡下面一共有六个村子,曾华美家所在的红砂村就是其中之一。村里的土壤是红粘土,不大长粮食,大部分被用来种花,但又因为缺水,土质不好,所处的地点偏僻,这里的农民一直在贫困线上徘徊,以至于这里的女孩子们都不肯说自己是红砂村的,生怕嫁不出去。因为家境困难,曾华美初中毕业时把唯一的读书机会让给了妹妹曾华铃,自己则辍学出外打工。

“我那时的想法,就是千万不要再回来了,一定要找个城里人嫁了,这里太苦了。”她说。

转机出现在2003年。借着四川省首届花博会在锦江区三圣乡召开的时机,锦江区结合“三圣花乡”的实际,打造了“花乡农居”,发展观光休闲业。红砂社区的农房将按“川西民居”的风格进行统一打造。

农房的改造分为三期,第一期是外观改造。为鼓励农民改造房屋,政府补贴改造资金的80%,剩下的20%农户自己承担。在这样的优惠政策下,曾家还是成了钉子户,很晚才完成了一期改造。

 
云南墨江联珠镇班毛村,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公路到户

“当时特别不理解,生活刚刚有所改善的时候,为什么要我们投资,而且还是改善房屋的外观?”曾华美说,“那会我们都在想,红砂村这么偏僻的地方,怎么可能能够发展起来,大家都不相信。”



1   2   3   4   5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