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庄青青是澳门劳工子弟学校高三年级学生,她的志向是投考北京大学或里斯本大学,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她的同学曾雅诗,在校担任学生会干部,很喜欢被人瞩目的感觉,因此渴望上大学读新闻专业,将来能成为一名记者;出身警察家庭的何柏霖则想考取澳洲的大学,攻读犯罪心理学。
据澳门劳工子弟学校唐校长介绍,这所学校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由澳门工联会总会专门为劳工子弟创办的。“我们的学生多出身贫苦,绝大部分想读书,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校长说,近年来,特区政府将免费教育由回归前的9年拓至15年,还支持和鼓励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所以孩子们读起书来无后顾之忧。据统计,过去几年中,澳门高中毕业生读大学的比例在80%以上。
郑炳坤的太太梁淑琴,2008年从特区政府领到2.4万元 “分享金”。“我在工厂的工钱是每月2000元,按政府的规定,不足4000元的部分,由政府补足。”梁淑琴成为特区政府“在财政盈余充裕的年份实行现金分享”政策的受益者。 2010年起,政府为所有符合资格的澳门人士开设一个帐户,首先会存入1万元公基金,“特区政府会制订合适的比例,有一定的财政盈余,就会按比例拨给帐户。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让每个澳门人在65岁以后,有政府公积金与企业的公积金双重保障,能够更好地享受退休生活。”第三任行政长官崔世安表示,新一届政府就任后“特别要改善民生”。
除此之外,澳门社会有着丰厚的福利待遇,包括养老金、敬老金、医疗津贴、残疾人津贴等。
“澳人治澳”以人为本
在进行十年施政总结时,何厚铧说,十年前带领年轻的施政团队“澳人治澳”,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在某个阶段,甚至是从“负”开始。“譬如说很多历史上的包袱,特别是整个官员的本地化在过渡期基本没怎么启动,年轻的公务员到一个岗位上,马上就要履行职责,而之前根本就没有经验。”
公务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成为陈丽敏十年来重要的工作之一。从小接受葡文教育的陈丽敏,从20岁起在澳葡政府做公务员。十年前,接到行政法务司司长的任命时,她很意外又很自豪:“中央政府这样信任我这个在澳葡政府干了几十年的公务员,的确是真正要落实‘一国两制’和‘澳人治澳’。”
陈丽敏告诉记者: “在回归的第一天,我们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她说,无论是公务员培训,还是行政改革、法务改革,都是为了提高施政能力,更好地服务澳门。经过十年实践,澳门公务员队伍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
澳门立法会主席刘焯华1984年起就当选澳门立法机构议员,谈起“澳人治澳”感触颇深。回归前,立法会没有多少立法权,葡澳政府规定总督可以制定法律,当时70%为总督立法。回归后,根据基本法,政府只能制定行政法规,立法工作由立法会来进行,十年来立法会制定了200多部法律。“最大的感受是,基本法赋予立法会的立法权大了,立法会议员参与立法的积极性及参与程度高了,居民真正把自己当成澳门的主人了。”刘焯华说,与回归前相比,十年来立法中还有一特点,就是无论是法律还是行政法规,民生方面内容都增加了。
1957年生于澳门的欧安利所代表的是澳门社会中独特的一个社群--土生葡人,即在澳门土生土长的有葡萄牙血统的人。澳门回归以来,许多葡裔居民在澳门安居乐业、服务社会,并以澳门主人翁的身份,参与“澳人治澳”,很多人还入了中国国籍。欧安利是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立法会议员,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土生葡人。欧安利很看好澳门在内地与葡语系国家的服务和平台作用,作为专业人士,他希望能更多发挥自己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