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依旧与咖啡和石头相处。下班后,也许会突然去看看某条“有意思”的或“久违”的街道,然后乘车回家。晚餐后,丁伟鸣多数是边“听”电视,边雕刻。
“雕刻要到最少”
“雕刻要到最少。”这是丁伟鸣谈及雕刻艺术“窍门”时一定要说的一句话。
与眼花缭乱的雕工、纷繁复杂的造型雕刻不同,丁伟鸣的作品保留了石材最原始、自然的状态,寥寥几刀简洁、利落的线条,空灵通透,意趣昂然。
积年累月与石相伴,丁伟鸣在开始任何一次创作时,先要做的是:看石头解天意。也就是要读懂自然之意。在他看来,尊重石头,石头便会告诉你很多东西。“自然是最完美、无限的,而人的想象很有限。人是依赖石头的。整个地球就是一块石头,我们就生活在石头上”。
“要把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给大家看,这才快乐”。怀着“敬心、静心、虚心、无心和慧心”这观石的“五心”,秉着“顺势、顺形、顺色、顺意和顺觉”这雕石的“五顺”,丁伟鸣的作品自然而然、浑然天成。
达摩(印纽)
“好的创作是把有限的想象融入无限的自然,这样可以做到无限。”丁伟鸣认为理解自然越多,刻的就会越少。一个好作品1%是人刻出来的,99%是上帝刻的。“人做的东西会看厌,自然做的就不会。所以一定要刻到最少,做得谨慎。做多了就篡改了上帝的东西”。
享受“无聊”
接触过丁伟鸣的人都会感觉他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上大学,出国,做生意和炒股都与丁伟鸣无缘。丁伟鸣坚持认为:一切因人而异,被认为是好的东西也不要盲从,各取所需就好。虽然没去上大学,却可以随时引经据典。
他的精品雕刻,欣赏可以,但不卖。他说:“每件作品都是日记,它们整体构成了一本书,所以我并不愿意随意出售,不能把书撕成一页一页。”
笃信佛教的丁伟鸣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他认为创作和生活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杂念,是一种“无聊”的状态,“空”的状态。“无聊”就是没有繁扰,是一个人的独立,和孤独无关,是单纯的丰富。
8岁时,丁伟鸣的家被抄。那一刻他明白了:所有看得见的东西都会被拿走,只有看不见的东西属于自己。
他用一句“无聊地过着有意思的生活”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除了一年要给研究所创作一件作品外,他全部的精力投入于自己的创作。他理解的佛教就是吃饭、睡觉:“但要吃得心安理得,睡得安稳。这就要做好自己。”他说佛教是智慧,是教人怎样看世界。“物无弃物”就是佛教给他的启发,随后才有“心空即佛”这样的作品。
“没有杂念的时候人就有了智慧,可以放弃很多东西。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被人们认为是艺术,我很轻松”。
在有限、浮躁的现实中创造精神的无限,丁伟鸣十分享受他的“无聊”。
看云的人
上海成都路附近有一幢四层的西式房子,里面有一个晒台,丁伟鸣从小在那里看云。云在天上变幻无穷的形状让他痴迷。云像什么,他看到了什么,就和什么对话。
苏州的天平山,以植物稀少、巨石奇多而闻名江南。每年,丁伟鸣都会去天平山,静静地坐在山间,看石。二十多年从未间断。角度不同,石头的形状就会不同。石头像什么,丁伟鸣看到了什么,就和什么对话。
在丁伟鸣看来“当你在石头前,你是猜不出背后有什么的。从正面到侧面,其中的变化超出你的想象,原因是石头是突变的,突变才是艺术”。
喜欢看云、看石的丁伟鸣欣赏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他看来,风格一样不叫继承,只能是延续。真正的继承是创新。有新的突破才叫继承。创新就是历史基础上的突破,绝不是凭空出来的东西——“不应对天地不叫创新”。
依旧喜欢看云、看石,依旧会在看云、看石的时候忘我。追求“明白自然,明白自己”的丁伟鸣一直谦称是一个雕刻爱好者,他的最大理想是成为一个快乐的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