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人物
归去来兮:留学精英“回国潮”的变迁
2009-12-07 11:16 作者:龚寒

与之前归国后扎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同,一些二线城市也成为留学生的选择。2008年,中部城市武汉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厚待来武汉创业的海外精英,包括设立600万元海外留学人员创业投资资金,以贴息贷款和投资入股等方式。

在武汉的“光谷”园区一共进驻了700多名海外学子,创办了360多家科技型企业。在光谷创立肿瘤早期诊断中心的孙女士是澳大利亚的医学博士,她说:“我不能一辈子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我要用自己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层的人们服务。”

在学术科研方面,今年9月份,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全面启动实施“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里引进各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支持领军人才1200人,培养支持青年创新人才6000名,并吸引和资助1500名海外优秀学者和外国科学家来中科院工作。

早在1998年,中科院就启动了引进高端人才的“百人计划”。10年间,通过该计划引进和通过该计划引进和支持的优秀青年人才共计1601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7.4岁,获博士学位后平均在海外工作5.3年。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认为,一个杰出的海归人才,往往能够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乃至一个学科、一个产业的兴起。“随着千人计划等一系列措施的展开和各类人才回国通道的打通,必将带来新一轮的回国潮”。

但相比于回国政策,人才环境才是留学精英回国的最大顾虑和观望因素。在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海归调查”中,有83.4%的留学生表示,他们更看重的是国内的人才环境。除了完善的配套服务,为海归创造一个良好、宽松、鼓励创新的科研环境,成为吸引海外人才的关键。

这与钱老在临终前的一次关于科技人才培养的谈话不谋而合。“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把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搞起来的……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上一页   1   2   3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