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前归国后扎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同,一些二线城市也成为留学生的选择。2008年,中部城市武汉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厚待来武汉创业的海外精英,包括设立600万元海外留学人员创业投资资金,以贴息贷款和投资入股等方式。
在武汉的“光谷”园区一共进驻了700多名海外学子,创办了360多家科技型企业。在光谷创立肿瘤早期诊断中心的孙女士是澳大利亚的医学博士,她说:“我不能一辈子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我要用自己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层的人们服务。”
在学术科研方面,今年9月份,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全面启动实施“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里引进各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支持领军人才1200人,培养支持青年创新人才6000名,并吸引和资助1500名海外优秀学者和外国科学家来中科院工作。
早在1998年,中科院就启动了引进高端人才的“百人计划”。10年间,通过该计划引进和通过该计划引进和支持的优秀青年人才共计1601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7.4岁,获博士学位后平均在海外工作5.3年。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认为,一个杰出的海归人才,往往能够带动一项重大技术的突破,乃至一个学科、一个产业的兴起。“随着千人计划等一系列措施的展开和各类人才回国通道的打通,必将带来新一轮的回国潮”。
但相比于回国政策,人才环境才是留学精英回国的最大顾虑和观望因素。在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海归调查”中,有83.4%的留学生表示,他们更看重的是国内的人才环境。除了完善的配套服务,为海归创造一个良好、宽松、鼓励创新的科研环境,成为吸引海外人才的关键。
这与钱老在临终前的一次关于科技人才培养的谈话不谋而合。“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把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搞起来的……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