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科院首届学部委员的172人中有158人是归国学者,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中有21人是归国学者,他们奠定了新中国的科技基础。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若不是美国逼走钱学森,在50年代初连造出一辆汽车的能力都没有的中国,恐怕最早也要到70年代末才可能制造出两弹一星。
机会潮:实现个人的激情与梦想
第二次留学生归国的热潮,出现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之后。改革开放的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也吸引了那些有心回国的留学生。
同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的若干规定》,公布了留学回国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上的优惠政策。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近40个相关政策文件,各地也积极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和服务机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网络遍布全国。
不少海外留学生看到了中国的迅速发展和坚持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纷纷回国创业。有数据表明,从1978年到1989年,留学回国的只有2万多人。到了2007年底,留学回国人数已达32万人。
这一代海归,不似老一代海归那样具有沉重的家国情怀,而是更倾向于抓住中国上升时期的大好机遇,实现自己创业的激情和梦想。归国潮更多地成了“机会潮”,新兴科技行业尤其是互联网,成为许多海归获取财富和实现梦想的新平台。
1999年底,硅谷工程师李彦宏在妻子的鼓励下,怀揣着“用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回国创办了百度。他说:“希望自己做的事能改变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让足够多的人受益,这是我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无论当初做Infoseek,还是现在做百度,我看到每天有上千万的人在用自己的技术,大家从中受益了,我心里就特别高兴,觉得对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且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趋向合理,你对社会做出贡献了,社会也会给予你同样的回报。”
相比于牢贴“中国”标签的老留学生,他们更愿意将自己当作国际人——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市场运作和竞争规则等等。搜狐的CEO张朝阳是互联网最早的试水者之一。“我通过回国创业引领了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兴起,‘中国梦’使我以成功中国企业家的身份与美国主流社会平等交往”。
人才引进:拉动第三次“回国潮”
据媒体报道,2008年海归人数超过5万,占了自1978年开放留学以来总人数的六分之一。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金融危机的影响,迫使更多留学生回到中国寻找机会;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给予的更多政策的倾斜。相比前两次回国潮,在新一轮的吸引海外人才回归的浪潮中,政府和相关机构表现出了更加主动的态势。
中国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吸引学子共建合作项目
2008年12月,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央层面重点实施“千人计划”,即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的时间,引进有重点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