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人物
归去来兮:留学精英“回国潮”的变迁
2009-12-07 11:16 作者:龚寒

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辞世,享年98岁。第二天,北京在深秋季节里,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即便如此,依然有许多人冒雪赶到中国航天大院的老宿舍,吊唁这位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

有人说,钱老的离开,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因为对于几代中国人而言,“钱学森”三个字象征着“爱国”与“元勋”,也象征着对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久远回忆。

作为建国后第一代归国留学生的代表,钱学森的经历诠释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国家命运重于个人命运,与1992年之后的第二次留学生“回国潮”和金融危机后的第三次“回国潮”大有不同。但不论如何,三次留学生“回国潮”,都折射了国家命运和个人选择的起伏和变迁。

“为了伟大祖国的建设而奋斗”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以及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日益敌对。在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政府曾对中国留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驱逐,而后又忌惮于这些专业人士回国后对红色中国的帮助,于是对他们的返程进行阻挠和限制,甚至对个别人实施监视和软禁。一时间,滞留在美国境内的中国留学人员达5000余人。但大部分人依然通过种种努力,从各个国家想方设法回到中国,从而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留学生回国潮。

这些留学生们大多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他们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并深受五四精神的熏陶,由于在异乡备受歧视,更加渴望能够用所学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据钱学森夫人蒋英回忆,钱学森在美国期间,曾有外国同学当着他的面嘲笑中国人抽鸦片、裹脚、愚昧无知,他十分气愤,立刻反击:“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期末比谁的成绩好!”

钱学森一生中最看重的事情之一,是他的老师冯·卡门对自己著作《工程控制论》的评价:“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这让钱学森十分欣慰:“我在学术上超过了这么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权威,为中国人争了气,我激动极了。”

蒋英说:“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因此,钱学森一直将美国后来的“驱逐”和五年的软禁看作一种屈辱。尽管后来美国方面多次发出邀请,但他直到去世,都没有再踏上美国的土地。

正是这种民族尊严,以及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热情和决心,促使当时的留学生们纷纷回国。据相关资料记载,1950年,仅美国就有近400名留学生回到祖国参加建设,到1952年底,又有近2000人回国,相当于当时留美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

1950年2月,华罗庚在从美国回国的途中,发出《致中国全体留学生的公开信》,其中写道:“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

虽然这些话语带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却是当时归国留学生内心的真实写照。若非如此,无以解释他们之后对中国科技进步呕心沥血的付出。

当时从归国的留学生里,有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数学家华罗庚、桥梁学家茅以升、气象学家竺可桢、原子能专家钱三强、地理学家李四光、土木工程专家卢肇钧等人。这些人归国后活跃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填补了种种空白,大大推动了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进步。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第一座跨长江大桥等等,都在他们的手中应运而生。



1   2   3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