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与金门一水之隔,最近距离不到2公里,历史上同属福建同安,所谓“金不离同,同不离金”,两地同胞语言相通,血缘相亲,文化上更是浑然一体。当前蓬勃兴旺的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最初起始于厦金之间。
厦金原本是一家
第一位访问金门的大陆文化官员,原厦门市文化局局长彭一万告诉记者,他初访金门时看过的很多出土文物,都与厦门的考古文物资料中记载的一模一样。漫步在金门的大街小巷,甚至可以发现有许多地名都与厦门岛上完全一致。
彭一万说:“他们告诉我,金门的前埔就是从厦门前埔搬过来的,金门的黄厝也是从厦门的黄厝搬过来的。我到小金门参观时,在一所中学的五楼,居然看到了我在厦门前埔的家。我当时很激动地脱口而出:我在前埔看前埔,两个前埔一个祖,劫波度过亲情在,风月同天怀故土。”
祖籍福建的台北县副县长李鸿源博士对此同样深有感触:“我们从福建搬到台湾250年了,走的时候把故乡很多的东西都带去了,今天你到了台湾,看到的还是永远不变的闽南特色。”李博士近年来在两岸间往返二十多次,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灿烂而感到自豪,也真切体会到两岸息息相通的融合性。
一波三折终破冰
1994年4月8号,当厦门的金莲升高甲戏剧团踏上了金门岛料罗港时,前来迎接的金门金城镇的乡亲们与剧团成为相拥而泣。一个多月中,金莲升盛演38场,观众达8万多人次。在所有剧目演完后,观众热情丝毫未减。
“本来准备演出一个月,结果连演46天。没戏演了,怎么办?金门那边说不行,要演新戏给他们看。可剧本、幻灯片都在厦门,怎么演?金门那边又说了,那好办,明天你们把剧本送到海上来,他们到海上去接。第二天清晨我们派船带上剧本到小金门的海面上,他们也派了船到海面上。清晨8点开船,11点剧本就送到了小金门”。 彭一万回忆说。当时的双方都没有意识到,换剧本竟换出了两岸隔绝后的第一次“小三通”。
“金莲升”首次献演金门的成功,揭开了两门文化交流的新篇章。1995年9月,台湾当局对赴台人员政策有所松动,金门文化界迅速反应,首次组团赴厦参加“厦门南音大汇唱”,两地弦友共执南管,同唱古韵,共磋技艺,共叙乡情。同年12月,厦门方面组团回访金门。
以此次交流互访为雏形,两门代表很快签订了文化交流协议,相约每两年一次轮换举办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1996年7月,两地文化交流如约启动,“金厦风情联展”第一展程在厦门隆重举行。金门的艺术家们带着120幅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及金门土特产,绕道台北、澳门飞抵厦门以艺会友,受到厦门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1998年2月,“金厦风情联展”第二展程在金门如期举办,厦门市派出了8位艺术家组成的代表团,同样带了120幅作品赴展。金厦艺术家把酒言欢,交流艺术心得,畅谈中华文化,彼此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文化交流多元化
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文艺表演团体相互往来演出的层面上,而是呈现出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2006年和2007年厦门歌仔戏剧团与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剧团合作,两度共同排演歌仔戏节目,并在中央电视台专题晚会上联袂演出,开创了海峡两岸戏剧剧团合作的先河。目前,他们计划共同创作排演一台反映海峡两岸人民情感的剧目,力争参加2009年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的剧目角逐。另外,厦门艺术学校与台湾戏曲学院正式缔结为姊妹院校,协议将在教学、戏曲研究、教师交流和学生交换等范围开展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
来自厦门等地的青少年宫的师生跨越海峡,到金门进行第四届“闽南风海峡情”两岸四地少儿文艺交流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4年至2007年底,仅经文化部同意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就达5000多项,5万多人次。仅2008年上半年,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项目就多达249项、2164人次。台湾同胞普遍认为大陆这些文化交流活动不但满足了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孺慕情怀,更丰富了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使台湾同胞充分感受到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真切感受到两岸民众深厚的手足情谊。
谈到方兴未艾的两岸文化交流热潮,厦门市文化局艺术处的侯南江处长说:“现在的交流状态不敢说天天都有,但是可以说是月月都有,次数之频繁、种类之齐全、范围之广泛,已经称得上是‘民间艺术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