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大嶝岛上的“两岸大超市”
2009-12-04 10:28 作者:李勇

在厦门市大嶝岛上,有一个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这是祖国大陆唯一面对台湾的民间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着台湾和大陆生产的各式小商品,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两岸大超市”。

民间海上贸易

33岁的张志妙是交易市场里“越越豪”商行的总经理,商行主要经营台湾生产的粮油食品。店虽不大,但货柜上琳琅满目,吃的、用的种类繁多,其中贡糖、能量99棒、橄榄等一些台湾大众食品特别受欢迎。“越越豪”商行开张已有三年多了,看到生意越来越好,张志妙正盘算着进一步扩大经营,引进更多的台湾小商品。

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像“越越豪”这样的商行共有435家。据市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洪契介绍,这个市场是1999年5月1日建成并投入运营的,而设立市场的初衷,是为了规范金门和厦门海域长期以来的无序民间海上贸易活动。

厦门大嶝三岛距台湾金门一水之遥,最近处只有1823米,从大嶝坐小船,摇橹1004下就可以到达金门。两地鸡犬之声相闻,举目可见行人。由于特殊的地理关系,长期以来两地民间往来密切,海上贸易从没中断过。金门是个孤岛,所有的生产生活必需品都是从台湾本岛运过去的,不仅不方便,而且价格很贵。而大嶝岛这边地处同安县,农副产品特别丰富。加之金门长期实行战地政务实验,造成了当地物资匮乏,这就使送到金门岛上的大陆商品,特别受到金门百姓的喜爱。即使是在两岸对峙时期,台湾当局采取各种方式阻隔封锁,两地渔民仍然用渔船、小舢板载着货物到金厦海域中线交易。

大陆改革开放以后,两岸关系趋于缓和,两岸小商品贸易开始活跃起来。尤其是1979年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和国防部宣布停止炮击金门以后,这种海上民间贸易活动蓬勃地发展起来,成为联系两岸同胞的纽带。

最早的海上民间贸易是以货易货。大陆这边用农产品和土特产品换台湾的工艺品。后来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逐步就变成了货币结算。

十年前,张志妙也是海上民间贸易的参与者之一。他本来是一个在金厦海域中线种紫菜和养殖海蛎的普通渔民,经常能遇到同样在海上讨生活的金门同胞,相同的语言很快就让他们熟悉起来。一开始,张志妙是借着收海蛎的机会给金门渔民运带一些新鲜蔬菜,和他们换些金门特产。后来规模不断扩大,一些渔民就组织起来,在陆上采购粮油、蔬菜、水果,运到海上和金门渔民进行交易,最红火的时候甚至把船靠到金门的滩涂上,让岛上的乡亲来选购。

这种海上民间贸易,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生活,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感情交流,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洪契回忆说,“当时这种交易基本上是在海上的中界线进行,属于真空地带,交易过程中经常会产生纠纷,打架,但没人能管。我们有些渔民有时会用小舢板带着货物靠到金门那边的滩涂上出售,台湾海上巡逻队就出来抓,我们的渔民被抓被扣的情况时有发生。那边要抓,这边要跑,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还有就是因为没人管,贸易中也会出现一些违禁品、限制品”。

建立交易市场

1998年经国家批准,厦门市启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建设项目,规划面积0.8平方公里,总投资4500万元。第二年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建成并投入运营,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交易市场一共设有504个店面,还建设了配套台轮停泊点、2000平方米的专用仓库和封闭监管设施。

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允许经营的台湾商品主要有:粮油食品、土产畜产、纺织服装、工艺品、轻工业品、医药品6大类。交易市场制定了一系列对台贸易的特殊优惠政策。洪契介绍说,“第一,台湾货船每一个船次货物不超过10万美元进入市场免征进口税。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条政策是非常优惠的。第二,台湾同胞可以以自然人的身份在这里面租赁店面,从事经商活动。第三,当地的居民和外来的游客,在市场里面采购台湾商品,每次只要不超过1000元人民币,免征关税”。洪契解释说,之所以叫小额贸易,就是商品进出有10万美金和1000元人民币的额度限制。为了保证市场秩序规范有序,也为了方便台湾商品更加顺利地进出市场,厦门市委市政府还专门派出机构进行日常监管。

然而,市场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却受到了台湾当局的冷遇。“市场开业设立以后,受李登辉的戒急用忍和两国论影响,台湾当局严加封锁,台湾的船舶、货物没有办法过来。作为一个交易市场,货物不通怎么交易啊?所以在2003年之前,整个货物是靠海上接舶的方式”。洪契说,海上接舶,就是台湾的货船只能开到公海,这里派船到海上把货物接过来。台湾方面的种种掣肘使得交易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有市场没货物”的尴尬境地。



1   2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