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昔日他父辈的果园,今日的王秀杞石雕公园中,映入访客眼帘的,既有或仰着或趴着安睡的婴儿、天真淘气尽情嬉戏的儿童,也有充满温情正在哺乳的母亲、背着孙子享受天伦之乐的阿嬷。孩子、母亲、祖母构成了公园“亲情系列”的主角。
眼前的生活就在石雕群像中:同心协力扛起巨石的农夫、果园边对着孩子们“讲古”的阿公、正在田里播种的青年农民……人物、田园、风光,都被王秀杞以石雕艺术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定格、融合在一起。如此真实动人的景象,也就难怪他有“草根石雕家”之誉了。
王秀杞的作品
王秀杞看上去约50多岁年纪,着旧时中国式的长衫,纽和钮扣都是用布做的,一看便知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微笑好像永远溢在他的脸上,乐观似乎就是他的天性。王秀杞把自己的快乐同时带给了他雕刻出来的人物,从婴儿、儿童、母亲到老人。
他的“天之娇子”系列,婴儿着实人见人爱,无论立卧俯仰,脸上总是流露出安祥、满足和天真烂漫的笑容,即便是睡在母亲怀里,嘴角也还是往上翘的。置身于公园中,令人不知不觉仿佛回到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疲累顿失,精神为之一振。
很显然,亲情和乡土是王秀杞创作的主题,快乐和纯真是他刻刀下人物性格的基调。
王秀杞说:“我有许多作品是在表现母亲哺育婴儿的感人景象,刻划孩童纯真的笑容和模样,希望通过作品展现母爱的光辉,童真的可爱,使人看到人本性善,原来有着纯洁美好的一面,因而在表达手法上,常常特别加强对婴孩天真无邪、洋溢着活泼笑容的脸部刻划,笑容是我在创作孩童形象上一个很重要的元素,让观众在欣赏我的作品时,感受到充满希望的氛围和有着愉悦的心情”。
当笔者告诉他确有这样的感受时,王秀杞笑得很开心。
用“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皆而有之来形容王秀杞应是恰切的,受过严格学院训练的他有着扎实过硬的雕刻功夫,得过台湾美展雕塑第一名,完全可以赶时髦去追求那些所谓高雅飘渺的艺术创作,但他却选择扎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乡土,与田园生活为偶,呼吸泥土气息。这使他的作品即使有抽象的一面,也不失根。高雅与世俗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王秀杞对于美,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朴实自然、清淡是纯美;热爱生活、认真生活是真美;真心诚意对人是善美。只有自己体会才能得真味。”这也是他的创作原则。
话题最后谈到未来的计划,王秀杞说,自己想法有许多,其中一个就是希望能到上海或北京举行作品展。“我近年多次去大陆,越来越感到两岸多进行文化交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在笔者看来,王秀杞的石雕公园就是一个台北市不在册、却名副其实将自然环境与艺术巧妙结合的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休闲的功能一个不少,也就难怪连廖咸浩局长也讲不清台北市究竟有多少博物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