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逢显的指导下,透过十五倍的放大镜,眯着眼看到了针孔中两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它们一边吃着竹子,一边用手拉着一条白色横幅。上面写着“我要去台湾”。陈逢显解释说,这两只熊猫一雄一雌。雄的高1毫米,雌的高0.7毫米。是用凝固的树脂作材质刻完后,再将整件作品放到针孔中去的,它们均为立体而非平面造型。
陈逢显的微雕作品
笔者问他为何对雕刻大熊猫情有独钟。陈逢显说:“熊猫是珍稀国宝,颜色黑白分明,模样可爱,性格温和,大人小孩都喜欢,象征着友好和平,这是我非常喜爱熊猫的原因。本来台湾称熊猫为猫熊,这几年我因为刻得多,现在也和你们一样叫熊猫了。”
陈逢显最得意的作品是长、宽各只有0.8厘米的微小书《唐诗三百首》,共38页,76面,每面书刻唐诗4首,全书重只有0.35公克。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书了。
“微小书的书刻难度极高,一本微小书约需花两年时间才能完成。”陈逢显说。
时下他已完成的微小书中,又以童话《小北极熊》难度最高。因为其中不仅有文字,而且还有线条精细和色彩丰富的插画。的确,一般人哪能想象到,在长、宽0.9厘米的纸上绘画,还能清晰地填上颜色。
在陈逢显的手中,纸、木、竹、棉、石、沙、金属及树脂都可用来作为微雕的质料。其中不少还是他的创新。
他的作品题材也十分广泛,在蜻蜓的四片薄翼上书写20首唐诗,在一粒细小的贝壳沙上雕刻“一粒沙一世界”六个字,在蚂蚁头上写下“合作成功”四字,在小花瓣上写上一篇“孙中山遗嘱”等等,字体有隶有楷,有行有草,皆清朗俊秀。而放在玻璃柜中的每件作品,前面都配有一个放大镜,是其一大特色。
微雕最早见于中国的甲骨文,到了宋末才由画工加以制作推广。现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典藏的多宝格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一件为在橄榄核上雕刻苏东坡的赤壁赋全文,为精品中的精品。
陈逢显说,微雕耗时、伤神、损眼,难度高,在各艺术类别中属于冷门。需要有锲而不舍的毅力和热情才能坚持。25年前,艺校毕业的陈逢显进入“中央印制厂”,从事货币雕板的防伪工作,因工作关系爱上微雕,自此一发不可收。
陈逢显称,下一步他会尝试创作一些以大陆旅游观光点为题材的微雕,如黄山的迎客松,杭州的雷峰塔。“大陆游客看到这些作品,会感到很亲切的。”他说。
他还认为,两岸文化同根,加强同行的交流,对彼此取长补短,光大国学,共同促进很重要。目前他已有七八件作品放在杭州天石微雕艺术馆展出。
自然与艺术巧妙结合的露天博物馆
在台北阳明山新安里旧时称为“烧庚燎”的山谷中,深隐着一位苦心潜修、30余年锲而不舍坚持创作的石雕家。他就是王秀杞,一个农家子弟出身、作品充满亲情乡土气息、乐观而又进取的台湾艺术界知名人士。
台湾著名石雕家王秀杞在进行儿童系列题材的创作
当笔者慕名前往新安里的山谷中访问时,未见王秀杞其人,却已先看到他的作品,大大小小少说也有几十座以人物为主角的石雕,陈列在近千坪碧绿的草地上,屋前屋后,大树下,石级边,小道旁,台阶上,初看似有些零散,不够规则,细看却错落有致,浑然天成。俨然一座露天艺术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