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建俊作品《狼牙山五壮士》
孙滋溪作品《天安门前》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使油画家们的眼界大开。各种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对中国的青年画家都具有吸引力。照相写实主义 (又称“超级写实主义”),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类型。这种写实油画能把人的汗毛孔都清楚地呈现在画面上,达到了与对象酷似的程度。罗中立、广庭渤有效地吸收了这种方法,创作出轰动全国的《父亲》、《钢水与汗水》。
改造国画
作为“四大国粹”之一的国画,在建国初期的命运无法与油画和年画相比,原因是国画被认为属于几千年来“封建文人”抒情的载体,不适合表现工农兵形象。
通过改造,人物画(国画从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主要科目)很快适应新题材的要求,出现了很多经典作品,如杨之光的《一辈子第一回》、《雪中送饭》,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粒粒皆辛苦》画的是一个老农在运粮食的车后捡起落在地上的麦穗,笔墨干脆利落,只寥寥数笔就把老农的形象生动自然地展现出来。
方增先作品《粒粒皆辛苦》
尽管山水和花鸟画在五六十年代被认为“不适合作大画,不能表现现实生活”,但是,潘天寿、郭味蕖、李可染等一些传统功力深厚、又有创新能力的画家用亲身的创作经历有力地回应了这种说法。潘天寿多次深入雁荡山写生,创作了一大批丈二批(145cm×360cm)的巨幅花鸟画;郭味蕖创作了很多以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产品为题材的花鸟画作品,委婉地抒发了对农民劳动的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