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文化
新中国美术六十年
2009-11-03 16:19 作者:吴冰

 

 
詹建俊作品《狼牙山五壮士》

 
孙滋溪作品《天安门前》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使油画家们的眼界大开。各种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对中国的青年画家都具有吸引力。照相写实主义 (又称“超级写实主义”),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类型。这种写实油画能把人的汗毛孔都清楚地呈现在画面上,达到了与对象酷似的程度。罗中立、广庭渤有效地吸收了这种方法,创作出轰动全国的《父亲》、《钢水与汗水》。

改造国画

作为“四大国粹”之一的国画,在建国初期的命运无法与油画和年画相比,原因是国画被认为属于几千年来“封建文人”抒情的载体,不适合表现工农兵形象。

通过改造,人物画(国画从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主要科目)很快适应新题材的要求,出现了很多经典作品,如杨之光的《一辈子第一回》、《雪中送饭》,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粒粒皆辛苦》画的是一个老农在运粮食的车后捡起落在地上的麦穗,笔墨干脆利落,只寥寥数笔就把老农的形象生动自然地展现出来。

 
方增先作品《粒粒皆辛苦》

尽管山水和花鸟画在五六十年代被认为“不适合作大画,不能表现现实生活”,但是,潘天寿、郭味蕖、李可染等一些传统功力深厚、又有创新能力的画家用亲身的创作经历有力地回应了这种说法。潘天寿多次深入雁荡山写生,创作了一大批丈二批(145cm×360cm)的巨幅花鸟画;郭味蕖创作了很多以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产品为题材的花鸟画作品,委婉地抒发了对农民劳动的赞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